[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式共振消音方法与复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17732.9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0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陆俊峰;汤红梅;李宪华;张泽宇;赵义;黎俊楠;张继明;袁翔;王古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K11/16 | 分类号: | G10K11/16;G10K11/162;G10K11/1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共振 消音 方法 复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噪声的消音装置及方法,特别适用于一种折叠式共振消音方法与复合装置。
背景技术
消音器是允许气流通过,却又能阻止或减小声音传播的一种器件,是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重要措施。消音器能够阻挡声波的传播,允许气流通过,是控制噪声的有效工具。消音器种类很多,但究其消声机理,又可以把它分为六种主要的类型,即阻性消音器、抗性消音器、阻抗复合式消音器、微穿孔板消音器、小孔消音器和有源消音器。
现有的消音器,大多采用阻抗复合型消声原理。由于结构复杂、重量大、高温氧化吸声填料,高速气流冲击吸声填料,水气渗透吸声填料等原因,消音器很容易出现维修频繁、消声效果差,使用周期短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折叠式共振消音方法与复合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折叠式共振消音方法,包括阻性折叠消音方法、共振抗性消音方法等二种,所述一种折叠式共振消音方法的复合装置包括:噪声频谱测试系统(101)和折叠式共振消音装置(102)两部分,所述折叠式共振消音装置(102)包括:壳体(1),第一双层共振腔室(2),第二双层共振腔室(3),第三双层共振腔室(4),第四双层共振腔室(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第三支架(8),第四支架(9),第一导通管(10),第二导通管(11),第三导通管(12),第四导通管(13),耐热多孔吸音充填物(14),第一进气口(15),第二进气口(16),第一出气口(17),第二出气口(18),第一折叠通道(19),第二折叠通道(20);所述噪声频谱测试系统(101)包括噪声源(50)、声级计(51)、高速数据采集卡NI(52)、计算机(53)、噪声的时域图(54)、噪声的频域图(55);其特征在于:声级计(51)与高速数据采集卡NI(52)采用电性连接,高速数据采集卡NI(52)与计算机(53)采用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双层共振腔室(2)的底部通过第一支架(6)固结在壳体(1)上,第二双层共振腔室(3)的底部通过第二支架(7)固结在壳体(1)上,第三双层共振腔室(4)的底部通过第三支架(8)固结在壳体(1)上,第四双层共振腔室(5)的底部通过第四支架(9)固结在壳体(1)上,第一双层共振腔室(2)、第二双层共振腔室(3)、第三双层共振腔室(4)、第四双层共振腔室(5)的顶部分别开有第一共振进气孔(21)、第二共振进气孔(22)、第三共振进气孔(23)、第四共振进气孔(24),第一双层共振腔室(2)的第一共振进气孔(21)与第一导通管(10)的一端固结,第一导通管(10)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叠通道(19)连通;第二双层共振腔室(3)的第二共振进气孔(22)与第二导通管(11)的一端固结,第二导通管(11)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叠通道(19)连通;第三双层共振腔室(4)的第三共振进气孔(23)与第三导通管(12)的一端固结,第三导通管(12)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叠通道(20)连通;第四双层共振腔室(5)的第四共振进气孔(24)与第四导通管(13)的一端固结,第四导通管(13)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叠通道(20)连通;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四个共振室进行抗性吸音,利用折叠通道中的吸音材料进行阻性吸音,当噪声进入第一双层共振腔室(2)、第二双层共振腔室(3)、第三双层共振腔室(4)、第四双层共振腔室(5)时,噪声气体中的与第一双层共振腔室(2)、第二双层共振腔室(3)、第三双层共振腔室(4)、第四双层共振腔室(5)共振频率相同的噪声因共振发热而衰减,从而达到了消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共振式迷宫消音装置原理图,图2为噪声频谱测试系统,图3为噪声的频域图,图4为共振式迷宫消音装置的结构简图。
1.壳体、2.第一双层共振腔室、3.第二双层共振腔室、4.第三双层共振腔室、5.第四双层共振腔室、6.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第三支架、9.第四支架、10.第一导通管、11.第二导通管、12.第三导通管、13.第四导通管、14.耐热多孔吸音充填物、15.第一进气口、16.第二进气口、17.第一出气口、18.第二出气口(18)、19.第一折叠通道、20.第二折叠通道、21.第一共振进气孔、22.第二共振进气孔、23.第三共振进气孔、24.第四共振进气孔、50.噪声源、51.声级计、52.高速数据采集卡NI、53.计算机、54.噪声的时域图、55.噪声的频域图、101.噪声频谱测试系统和102.管道噪声气体消音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77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