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生物附着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17843.X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9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吴正伟;周怀阳;吕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3/08 | 分类号: | G01D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附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了一种防生物附着装置。
背景技术
固体构造物一放入水中,就会受到生物附着的影响,大量生物附着物的生长势必影响科学探测传感器的探测精度。为了保证传感器探测精度的持续稳定,有必要抑制防止生物附着物在关键部位的生长,但同时这种防治手段不能影响探测数据的准确性。传统的方法多是不系统的使用铜板铜网等被动方式,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抑制生物附着能力不能控制,其防生物附着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光学原理防生物手段可能妨碍光学原理传感器,而释放杀菌剂原理的防生物附着传感器又会妨碍膜渗透原理传感器,这些都导致防生物附着策略选择的困难。所以,需要寻找一种较为通用并有效的防生物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套防生物附着装置可以用于各类传感器的生物附着抑制,在不影响这类传感器探测的同时,防止观测数据的漂移,增加相应观测的准确性和耐久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生物附着装置,所述装置用于保护被保护传感器免受生物附着的影响;包括遮蔽扇叶1、灭杀罩2、被保护传感器3及水下电机4,其中:遮蔽扇叶1为扇形结构,近扇形圆心处设有第一圆柱孔,灭杀罩2主体为平板,其上设有第二圆柱孔和第三圆柱孔,平板上焊接有圆柱环,所述圆柱环位于第二圆柱孔上方,所述圆柱环内孔与第二圆柱孔外径一致,被保护传感器3穿过第二圆柱孔,伸入圆柱环中,被保护传感器3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灭杀罩2上,且保护传感器3的外圆柱面与灭杀罩2固定配合;圆柱环一端与遮蔽扇叶1的扇形大端表面贴合;水下电机4穿过第三圆柱孔,水下电机4的传动轴穿过第一圆柱孔,形成过盈配合,所述遮蔽扇叶1能以传动轴为轴,进行转动,以实现对圆柱环的开合,灭杀罩2的第三圆柱孔与水下电机4的外圆柱面形成固定配合,并通过紧固件防止其转动脱出。
本发明中,灭杀罩2和遮蔽扇叶1的材质均为纯铜。
本发明中,被保护传感器3为商业化产品,用于测量水中的各种参数,结构为圆柱状结构,一个端面为探测端面,即被保护端面,被保护端面要稍稍凹入灭杀罩2上的圆柱环内。
本发明中,水下电机4外形为圆柱形,前端设有传动轴,即为输出轴,输出轴外圆柱面与遮蔽扇叶1上的第一圆柱孔形成过盈配合,并借助紧固件防止其转动脱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防生物附着装置可以用于各类传感器的防生物附着之用,在定期使用条件下,能够有效防止观测数据的漂移,增加相应观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防生物附着装置总装示意图(生物灭杀位)。
图2防生物附着装置总装示意图(传感器测量位)。
图3遮蔽扇叶结构示意图。
图4灭杀罩结构示意图。
图5被保护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6水下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遮蔽扇叶,2为灭杀罩,3为被保护传感器,4为水下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及图2所示,为防生物附着装置总装示意图。
包括遮蔽扇叶1、灭杀罩2、被保护传感器3及水下电机4。
如图3所示,图3为遮蔽扇叶结构示意图。遮蔽扇叶1为扇形结构,近扇形圆心处设有圆柱孔,用于与水下电机4的传动轴形成过盈配合,扇形的大端用于贴合遮蔽灭杀罩2凸出圆柱环端面。遮蔽扇叶1的材质应为纯铜。
如图4所示,图4为灭杀罩结构示意图。灭杀罩2主体结构为设有两个大圆柱孔的平板,其中一个圆孔焊接一段圆柱环,圆柱环内孔与其中一个圆孔一致,此圆孔用于与被保护传感器3外圆柱面形成固定配合,并采用紧固件防止其脱出,被保护传感器3的被保护端面要稍稍凹入灭杀罩2凸出圆柱环端面,灭杀罩2凸出圆柱环端面与遮蔽扇叶1的扇形大端表面贴合;灭杀罩2的另一个圆孔用于与水下电机4的外圆柱面形成固定配合,并借助紧固件防止其转动脱出。灭杀罩2的材质应为纯铜。
如图5所示,图5为被保护传感器结构示意图。被保护传感器3为商业化产品,用于测量水中的各种参数,其通常结构为圆柱状,一个端面为探测端面,也就是被保护端面,其外圆柱面与灭杀罩2的凸起圆柱部分内圆柱孔形成固定配合,并借助紧固件防止脱出;其被保护端面要稍稍凹入灭杀罩2凸出圆柱环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78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捷联惯导系统空中快速对准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磁绝对角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