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氮废液燃烧炉及其脱硝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2871.0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78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辻孝典;矶部悦四郎;白石侑大;菊地孝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月岛环境工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3G7/04 | 分类号: | F23G7/04;F23G5/5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周欣;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液 燃烧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含氮废液燃烧炉及其脱硝方法。本发明的含氮废液燃烧炉具有内面由砖(11)形成且延伸方向为横向的卧式的炉体(10)、和将炉体(10)的内部分隔成上游侧的燃烧室(CB)和下游侧的脱硝室(CD)的分隔结构(20),分隔结构(20)具有沿延伸方向排列且在边缘的一部分中形成有开口部(219、229)的多个隔板(21、22),隔板(21、22)中相邻的隔板彼此的开口部(219、229)彼此形成于相反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氮废液燃烧炉及其脱硝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进行含氮废液的焚烧处理。在含氮废液的焚烧处理中产生氮氧化物。对此,在焚烧处理的后段添加铵源化合物,进行由脱硝反应产生的氮氧化物的减少。
在文献1(日本特开平8-233245号公报)中,将含氮废液燃烧炉的炉内区分成上游侧的一次室和下游侧的二次室,对二次室进行追加空气的吹入。进而,还进行了对二次室吹入氨的工序。
在文献2(日本特开平7-112116号公报)中,进行了将待焚烧处理的含氮废液的一部分吹入二次室中而用于脱硝反应。
在文献1的含氮废液燃烧炉中,炉体被制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式的筒状,将炉内分隔成一次室和二次室的隔板被水平地配置,在隔板的中央部形成有将一次室与二次室连通的孔。
在这样的炉结构中,容易产生来自一次室的燃烧气体从隔板的中央的孔被吹入二次室中并直接到达二次室的出口的状态,有可能无法将二次室的周围的空间有效地利用。
若产生这样的炉内的状态,则脱硝反应变得无法充分有效地进行,有可能没有被充分处理的氮氧化物被排出。为了补充脱硝反应而增加吹入二次室中的含氮废液时,有可能过量的含氮废液被排出到炉外。
另一方面,在将含氮废液燃烧炉进行大型化时,在隔板中使用砖等耐火材料。但是,在立式的含氮废液燃烧炉中,以砖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隔板存在困难,或者为了使隔板具有强度的富余,有可能材料增加而导致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含氮废液的焚烧处理能高效地进行、并且能够大型化的含氮废液燃烧炉及其脱硝方法。
本发明的含氮废液燃烧炉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内面由耐火材料形成并且延伸方向为横向的卧式的炉体、和将上述炉体的内部分隔成上游侧的燃烧室和下游侧的脱硝室的分隔结构,上述分隔结构在沿着上述炉体的内面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将上述分隔结构的上游侧与下游侧连通的开口部。
本发明中,在燃烧室的上游侧端,可以设置燃烧用的燃烧器。燃烧器可以将空气与燃料一起吹入,作为燃烧,例如可以使用焦炉气。在燃烧器中,作为燃料,也可以将处理对象的含氮废液的一部分吹入。处理对象的含氮废液主要在比燃烧器更靠下游侧被吹入燃烧室中。
本发明中,在脱硝室的上游侧(比分隔结构更靠下游侧),作为脱硝用途,处理对象的含氮废液的一部分被吹入。
本发明中,利用分隔结构,炉内被分隔成燃烧室和脱硝室。在分隔结构中,可以通过开口部,使上游侧的气体通向下游侧。
开口部并不形成于炉体的中央部,而是形成于沿着炉体的内面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因此,在燃烧室的内部在炉内满满地扩展而流来的气体在经过分隔结构时,成为向形成有开口部的边缘集中的偏向流体。经过分隔结构后的气体由向形成有开口部的边缘偏向的状态,再次满满地扩散到脱硝室的炉内而流走。
像这样,本发明中,经过分隔结构的气体被开口部聚集后再次扩散。此外,在分隔结构中,由于开口部不在炉体的中央部,而是偏向于边缘,所以经过开口部的气体的流体被弯曲,在脱硝室中再次扩散时扩展至脱硝室的容易滞留的角落部,能够将炉体内的空间有效利用。
因此,脱硝室中的二阶段燃烧高效地进行,能高效地进行作为含氮废液燃烧炉的含氮废液的焚烧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月岛环境工程株式会社,未经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月岛环境工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28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