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物联网供电管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3723.0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73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孙磊;李建冬;张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H04B3/56;H04B3/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庞许倩;马东伟 |
地址: | 100854 北京市海淀区永***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力 载波通信 联网 供电 管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物联网供电管理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用电设备管理终端、通信桥路单元和用电管理单元。所述用电设备管理终端对用电设备的用电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控制;所述通信桥路单元为数据交换提供桥路,并实现了多个实验室和厂房的设备分层级管理,所述用电管理单元用来监控设备用电和操作人员使用情况。本发明解决了仪器设备运行信息实时状态监测和对安全隐患进行预警问题,实现设备用电和员工操作情况的实时记录,有效评估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设备的使用效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物联网供电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设备和仪器作为工厂和科研院所的重要固定资产,运行状态和使用情况是评估其发挥效用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科研院所或者工厂拥有数量众多的设备和仪器,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厂房或者实验室,依靠人工统计设备运行和使用信息,随着设备数量增多,工作量暴增,且不易形成全年的连续记录。
现阶段多数产品仅单纯记录设备使用情况,或者单纯记录设备用电状态,无法形成人、设备、运行信息的有机综合,无法满足管理人员准确把握员工和设备的状态,不能满足需要。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物联网供电管理系统及方法,解决仪器设备运行信息实时状态监测和对安全隐患进行预警问题,实现员工操作设备的使用情况实时记录,有效评估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设备的使用效能。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物联网供电管理系统,包括: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通信桥路单元2和用电管理单元3;
一个所述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与一个用电设备相连,对该用电设备用电情况和人员操作情况进行采集和控制;
所述通信桥路单元2通过电力线连接本实验室或厂房内设置的所有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与所述所有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一起组成物联网供电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网络,并通过电力线与所述用电管理单元3连接,为所述所有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和所述用电管理单元3的数据交换提供桥路;
所述用电管理单元(3)用于监控所有用电设备用电和操作人员使用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包括单相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1和三相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2,所述单相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1连接单相用电设备,所述三相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2连接三相用电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单相用电设备管理终端11的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单元1191、基本信息采集单元1192、用电信息采集单元1193、通断控制单元1194和电力载波通信单元1195;
所述主控单元1191通过电力载波通信单元1195与所述用电管理单元3通信,将接收到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用电管理单元3,并接收所述用电管理单元3发送的控制信息;
所述基本信息采集单元1192通过设备射频识别标志117采集用电设备ID信息,通过人员射频识别标志118采集操作人员ID信息,从而对用电设备和操作人员进行识别,并把识别的ID信息输出到所述主控单元(1191);
所述用电信息采集单元1193用来采集包括功率、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和电量信息在内的单相用电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
所述通断控制单元1194根据主控单元1191接收的控制信息对用电设备的单相供电进行通断控制;
所述电力载波通信单元1195向所述用电管理单元3发送所述基本信息采集单元1192和所述用电信息采集单元1193采集的信息,接收从所述用电管理单元3发送的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37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电站机房内动态实时监控系统
- 下一篇:无线网络状态获取方法、装置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