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信令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5209.0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3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覃莲;熊道龙;张颖;陈碧碧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06 | 分类号: | H04W12/06;H04W12/12;H04W48/16;H04W68/02;H04W76/11;H04W76/38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赵丽影;代文成 |
地址: | 43007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移动 终端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信令分析方法,用于解决终端信息泄露的问题。移动终端收到系统消息变更指示,系统消息中位置区码(Tracking Area Code,TAC)发生变化,记录TAC更新时间及次数。移动终端向接入设备发起接入请求,并启动定时器,终端收到身份标识请求。在定时器预设时间内,终端重复收到相同的信令消息,而没有收到网络接受消息,而且接入设备的TAC发送变化。当定时器超时,计算TAC更新频率,如果TAC更新频率超过阈值,终端立即断开与接入设备的连接,避免信息泄露。否则,正常接入网络进行数据业务。该方法简单、准确,在不影响终端正常业务的情况下,保证了终端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信令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解决终端信息泄露的问题。移动终端只需要对分析终端与接入设备之间的信令消息,就能简单、快速的识别非法接入设备,在最短时间内确保自身信息安全。
背景技术
随着4G网络的普及,我国三大运营商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4G上网服务,并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如今,4G网络已经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访问多媒体、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和其它数据密集型应用。用户的信息安全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对于解决移动终端信息安全的方法层出不穷,目前主要的方法包括:
1、移动终端接入4G网络后被重定向到2G网络,并收到2G网络发送的垃圾短信,该接入设备即为非法设备;该方法由于重定向过程,需要支持4G和2G的两套设备,而且移动终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检查到非法设备;
2、移动终端过通过统计位置区更新次数及收到垃圾短信判断接入设备为非法设备,有些非法设备并不一定用于发送垃圾短信,因此该方法可靠性不高。
3、移动终端发现疑似非法设备时,与该设备强制进行鉴权,鉴权失败则认为该设备非法。该方法需要增加额外的信息消息。
针对上述的问题,为了保证移动终端的信息安全,本发明在不影响正常业务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简单、快速、准确识别非法设备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终端识别非法接入设备的信令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移动终端与接入设备的信令交互过程,能够简单、快速的识别非法设备。当终端向接入设备发起接入请求后,在预设时间内,移动终端收到身份标识请求消息,没有接收到接入设备的网络接受消息(附着接受/位置更新接受),而是重复收到维持空口连接的信令(UE能力请求消息),并且接入设备位置区码(Tracking Area Code, TAC)更新频率过高,移动终端根据这些信令流程可以判断接入的设备为非法设备,应该立即断开与接入设备的连接,确保自身信息安全。当移动终端向接入设备发起建立请求后,在预设时间内能够收到网络接受信令,则该设备为正常设备,移动终端可以接入该设备并进行正常的业务。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信令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当移动终端与接入设备建立连接后,在预设时间内,移动终端接收到身份请求消息,移动终端没有接收到网络接受消息(附着接受或者位置区更新接受),而是重复接收到接入设备的相同信令消息,并且接入设备的位置区码变化频率过高,当移动终端检测到以上信令消息时,立即断开与接入设备的连接,避免移动终端的信息泄露。在预设时间内,移动终端接收到网络接受消息,移动终端正常接入网络,进行数据业务。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移动终端收到接入设备发送的寻呼消息,该消息指示系统消息变更,在系统消息中TAC发生变化,移动终端记录该接入设备TAC更新时间及次数;
(2)移动终端搜索小区,驻留到接入设备,向接入设备发起接入请求,启动定时器,移动终端接收到获取身份标识请求消息,要求获取移动终端的IMSI/IMEI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52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