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信移动支付装置、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0013.0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41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雷斌;李兴双;张宇鸿;周海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32 | 分类号: | G06Q20/32;G06Q20/38;G06Q2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闻;王涛 |
地址: | 1001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信 移动 支付 装置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可信移动支付装置、系统和方法,该可信移动支付装置以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包括:可信执行模块、安全存储模块和移动支付模块;其中,可信执行模块用于:安装和运行安全支付可信应用程序,根据从所述安全存储模块获取的第一密钥对交易支付信息进行加密,生成动态验证码,将所述动态验证码发送至所述移动支付模块;安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安全支付可信应用程序和第一密钥;移动支付模块用于:将交易支付信息发送至所述可信执行模块;将所述动态验证码发送至外部设备;所述交易支付信息由外部设备发送至所述移动支付模块,或由可信移动支付装置在用户进行交易时生成。采用该装置进行支付,可保障支付信息、资金安全,无需携带额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支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信移动支付装置、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开放平台智能手机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在开放的移动支付应用环境中,在线支付的安全成为移动支付研究的重要问题。当前移动支付应用在解决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时,主要通过引入双因子身份认证如短信验证码,动态密码器、或者通过采用具备硬件签名功能的U盾。
在当前开放平台的智能移动终端上,由于短信存在被劫持转发的风险,基于短信验证码的认证存在缺陷;使用专用动态密码器设备的,由于需要额外携带动态密码器,并操作动态密码器在使用上存在不便,同时上述身份认证方式仅限于身份认证,对交易信息的签名由APP软件完成,存在交易信息被劫持和篡改的风险;在开放平台上使用具备硬件签名的U盾设备,由于其在硬件适配性上存在困难,同时携带使用存在不便,在大规模应用上存在障碍。
发明内容
为了保障用户移动支付信息的安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无需携带额外的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解决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信移动支付装置,该可信移动支付装置以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包括:可信执行模块、安全存储模块和移动支付模块;
其中,所述可信执行模块用于:安装和运行安全支付可信应用程序,根据从所述安全存储模块获取的第一密钥对交易支付信息进行加密,生成动态验证码,将所述动态验证码发送至所述移动支付模块;
所述安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安全支付可信应用程序和第一密钥;
所述移动支付模块用于:将交易支付信息发送至所述可信执行模块;将所述动态验证码发送至外部设备;
所述交易支付信息由外部设备发送至所述移动支付模块,或由可信移动支付装置在用户进行交易时生成。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信移动支付系统,该可信移动支付系统包括:交易终端、交易服务器、移动支付服务器和上述所述的可信移动支付装置;
所述交易终端用于:将生成的交易支付信息发送至交易服务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动态验证码,将所述第一动态验证码发送至交易服务器;接收所述交易支付结果;
所述交易服务器用于:将所述交易支付信息和所述第一动态验证码发送至移动支付服务器;将接收的所述交易支付结果发送至所述交易终端;
所述移动支付服务器用于:将所述交易支付信息发送至所述可信移动支付装置;对交易支付信息进行加密,获得第二动态验证码,在第一动态验证码和第二动态验证码相同的情况下,完成交易支付,获得交易支付结果,将所述交易支付结果发送至所述交易服务器;
所述可信移动支付装置用于:接收所述交易支付信息,在对用户身份认证信息验证通过后,对所述交易支付信息进行加密,获得第一动态验证码;
所述移动支付服务器对交易支付信息进行加密所采用的方法和所述可信移动支付装置对交易支付信息进行加密所采用的方法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信移动支付方法,该可信移动支付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00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