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间歇性饱水疏干作用下岩土体颗粒试样压缩试验系统及压缩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0215.5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01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邱珍锋;黄诗渊;王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3/08 |
代理公司: | 重庆缙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37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74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歇性 饱水疏干 作用 岩土 颗粒 试样 压缩 试验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歇性饱水疏干作用下岩土体颗粒试样压缩试验系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承压板,所述承压板上安装设有上端开口且采用透明材质制成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面上连接设有水管,且所述容器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颗粒试样并检测压力值大小的高精度压力计;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包括设置在容器上方的加载杆和安装在所述加载杆下端并用于对颗粒试样加载的加载板,所述容器内还设有用于疏干颗粒试样的疏干系统。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间歇性饱水疏干作用下岩土体颗粒试样压缩试验方法,能够对间歇性饱水疏干作用下的颗粒试样进行的压缩试验,进而查明砂岩颗粒和泥岩颗粒的差异劣化机理,为接触面弱化规律提供试验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间歇性饱水疏干作用下岩土体颗粒试样压缩试验系统及压缩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砂泥岩混合料储量丰富,应用前景广泛,在西南地区,就地取材的砂泥岩混合料常常用作主要填料运用于大坝、码头 岸坡和堤防等涉水工程。砂泥岩混合料中的泥岩颗粒具有易崩解、遇水易软化和易破碎等性质,造成涉水岸坡砂泥岩混合料填方工程在长期浸泡、间歇性浸泡作用下长期强度降低、变形增大,严重时可能导致结构物发生变形、变位、开裂甚至失稳现象。
由于砂泥岩混合料是由砂岩颗粒、泥岩颗粒、孔隙等组成的非连续介质,目前对间歇性饱水砂泥岩混合料的骨架演变机理不清楚,不清楚其间歇性饱水的力学性质等劣化规律,不能科学地掌握其工后变形预测及控制方法,使得在库岸工程建设中对砂泥岩混合料的利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科学性甚至冒险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歇性饱水疏干作用下岩土体颗粒试样压缩试验系统及压缩试验方法,能够对间歇性饱水疏干作用下的颗粒试样进行的压缩试验,进而查明砂岩颗粒和泥岩颗粒的差异劣化机理,为接触面弱化规律提供试验支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间歇性饱水疏干作用下岩土体颗粒试样压缩试验系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承压板,所述承压板上安装设有上端开口且采用透明材质制成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面上连接设有水管,且所述容器的底部设有用于放置颗粒试样并检测压力值大小的高精度压力计;
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包括设置在容器上方的加载杆和安装在所述加载杆下端并用于对颗粒试样加载的加载板,所述容器内还设有用于疏干颗粒试样的疏干系统。
进一步,所述水管上连接设有三通连接头,所述三通连接头的其中一个连接头上连接设有水箱、另一个连接头上连接设有排水管,且所述三通连接头与所述水箱之间设有通水阀门,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门。
进一步,所述水管位于所述容器底面的管口处设有滤网。
进一步,所述疏干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容器内的至少一个疏干单元,所述疏干单元包括用于对颗粒试样加热的红外线加热灯,所述承压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红外线加热灯的灯座;所述红外线加热灯包括聚光灯罩和安装在所述聚光灯罩内的红外线加热灯管。
进一步,所述疏干单元设为四个,四个所述疏干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容器的四个对角位置处。
进一步,所述灯座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承压板上的灯底座,所述灯底座上设有竖直滑套,所述竖直滑套内与其滑动配合套装设有立杆Ⅰ,所述立杆Ⅰ的顶端套装设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直角滑套Ⅰ,所述直角滑套Ⅰ的另一端与其滑动配合套装设有位于所述容器上方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另一端与其滑动配合套装设有直角滑套Ⅱ,所述直角滑套Ⅱ的另一端与其滑动配合套装设有立杆Ⅱ,所述立杆Ⅱ与所述红外线加热灯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容器的一侧侧壁设有可开闭的开闭门或所述容器的一侧侧壁设为可滑动的移动侧壁。
进一步,所述容器采用钢化玻璃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02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