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主动悬架的车辆侧倾运动安全H2 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1577.6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24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士安;苑磊;孙文强;王骏骋;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7/016 | 分类号: | B60G17/0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主动 悬架 车辆 运动 安全 base sub | ||
1.用于主动悬架的车辆侧倾运动安全H2/H∞控制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针对转向工况,对整车受力进行分析,求取车辆三自由度转向-侧倾运动状态方程;步骤2,为提高车辆转向-侧倾运动工况的安全性,直接利用横向载荷转移率LTR构建H2范数,构建最优性能输出方程;步骤3,利用H∞范数约束侧倾角,构建约束输出方程;其中侧倾角最大值可按以下两种方法确定,第一,侧倾角最大值等于2倍的悬架限位行程除以同一车轴上的悬架安装距离;第二,侧倾角最大值等于60公里每小时车速时的双移线转向工况下99%的被动悬架车辆侧倾角不超标的确定值;步骤4,针对状态方程、最优性能输出方程和约束输出方程,然后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设计方法计算出车辆主动悬架的主动控制力;
所述步骤1具体过程为:
步骤1.1,车辆转向-侧倾运动动力学模型求取:依据牛顿力学,分析整车在横轴线、横摆轴线和侧倾轴线上的受力,建立三自由度汽车转向-侧倾运动动力学模型;
步骤1.2,转向-侧倾运动系统的状态方程建立:选择侧倾角θ、车身侧偏角β、侧倾角速度和横摆角速度组成转向-侧倾运动系统状态向量X,标记为并且选择前轮转向角δv作为干扰向量W,标记为W=[δv],左、右悬架主动控制力FAL和FAR为控制向量U,标记为建立转向-侧倾运动系统的状态方程其中A是系统状态向量矩阵;B是系统控制向量矩阵;G是系统干扰向量矩阵;
采用方法二确定倾角最大值时,所述步骤3具体过程为:按照侧倾角最大值等于60公里每小时车速时的双移线转向工况下99%的被动悬架车辆侧倾角不超标的确定值;
步骤3.a,测得60公里每小时车速时的双移线转向工况下被动悬架车辆侧倾角的θ的标准差σθ,由零均值正态分布的60公里每小时车速时的双移线转向工况下99%的被动悬架车辆侧倾角响应χ的概率分布确定最大值和侧倾角θ的标准差σθ的比值λ=2.56,车辆侧倾角θ最大值θmax2=2.56σθ;
步骤3.b,将侧倾角写成约束输出方程的形式:Z2=C2X+D2U+E2W,
其中,
所述步骤4中,还包括为设计一个控制器,保证闭环系统是渐进稳定的,并且从W=[δv]到Z1的闭环传递函数的H2范数尽可能小,以确保用H2范数度量的车辆侧翻稳定性评价指标LTR处于一个好的水平;
所述步骤2具体过程为:
步骤2.1,构造评价指标LTR:FR为右轮与地面接触的垂直反力;FL为左轮和地面接触的垂直反力;
步骤2.2,将评价指标LTR写成最优性能输出方程的形式:Z1=C1X+D1U+E1W,C1是性能输出矩阵;D1是性能控制矩阵;E1是性能干扰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主动悬架的车辆侧倾运动安全H2/H∞控制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方法一确定倾角最大值时,所述步骤3具体过程为:
步骤3.1,受悬架限位块的限制,需要将侧倾角θ限制在2倍的悬架限位行程除以同一车轴上的悬架安装距离以内,即其中S为悬架限位行程,B为同一车轴上的悬架安装距离;
步骤3.2,将侧倾角写成约束输出方程的形式:Z2=C2X+D2U+E2W,
式中:
D2=[0 0],E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157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