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31724.X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3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明;吴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4 | 分类号: | H04R11/04;H04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21529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受话器 及其 装配 方法 | ||
1.一种受话器,其包括:
壳体(1),包括可扣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内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壳体(12)内形成有第二腔室;
音膜机构(2),所述音膜机构(2)将所述内腔分隔成所述第一腔室(13)和所述第二腔室(14);
振动机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电磁铁单元(3)和振动单元;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3)包括衔铁(31)和至少缠绕在部分所述衔铁(31)上的线圈(32);所述振动单元为设置在所述电磁铁单元(3)磁路中的一个永磁体(4),所述永磁体(4)与所述音膜机构(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音膜机构(2)包括固定框(21)、振动板(22)和音膜(23),所述固定框(21)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振动板(2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框(21)固定连接,所述音膜(23)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覆盖在所述固定框(21)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4)固定在所述第二腔室(14)内的所述振动板(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板(22)上设置有与所述永磁体(4)相适配的卡槽(221),所述永磁体(4)的端部(313)卡设在所述卡槽(221)内,所述卡槽(221)远离所述振动板(22)的固定端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31)为U型衔铁(31),所述U型衔铁(3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可拆卸的第一臂肘单元(311)和第二臂肘单元(312),第一、第二臂肘单元(312)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腔室(14)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肘单元(311)与所述第二臂肘单元(312)的连接部(314)与所述振动板(22)固定连接,所述振动板(22)上设置有允许所述连接部(314)通过的通孔(222)。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单元与所述第二臂肘单元(312)上分别缠绕有一组线圈(32),当两组所述线圈(32)中通过同一交流电流时所述第一臂肘单元(311)与所述第二臂肘单元(312)的端部(313)产生相同的磁极。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意一项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4)设置在所述第一臂肘单元(311)与所述第二臂肘单元(312)的端部(313)之间,所述永磁体(4)的磁极分别与所述第一臂肘单元(311)及所述第二臂肘单元(312)的端部(313)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意一项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肘单元(311)和所述第二臂肘单元(312)的连接部(314)为相互配合的凹凸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5-9任意一项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肘单元(311)的端部(313)成型有与所述永磁体(4)相对的可拆卸的凸起(3111)。
11.一种装配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受话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第一臂肘单元(311)固定安装于第一腔体内,构成第一壳体模块;
S2:将第二臂肘单元(312)固定安装于第二腔体内,构成第二壳体模块;
S3:组装音膜机构(2),并将永磁体(4)与所述音膜机构(2)固定连接,构成振动音膜模块;
S4:将所述第一壳体模块、振动音膜模块和第二壳体模块依次组装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还包括:将所述线圈(32)缠绕安装于所述第一臂肘单元(311)上,再将所述线圈(32)及所述第一臂肘单元(311)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所述步骤S2还包括:将所述线圈(32)缠绕安装于所述第二臂肘单元(312)上,再将所述线圈(32)及所述第二臂肘单元(312)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172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引线制作台的弯线驱动结构
- 下一篇:引线制作台的弯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