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应堆辐照监督管通用运输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9433.5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2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吴红伟;汪海;孙胜;童明炎;戴钰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21F5/005 | 分类号: | G21F5/005;G21F5/06;G21F5/08;G21F5/1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冯龙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堆 辐照 监督 通用 运输 容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辐照监督管通用运输容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端分别设置有上端塞和下端塞,且上端塞和下端塞分别密封其插入的开口端,在上端塞和下端塞分别安装有压紧垫和缓冲垫,且缓冲垫设置在压紧垫和下端塞之间。本运输容器可实现对反应堆辐照监督管的安全运输,装载国内现已知最大放射性活度的辐照监督管时,容器外表面最高辐射水平不超过0.5mSv/h,距离容器表面1m处最高辐射水平不超过0.01mSv/h,本运输容器可涵盖国内目前多种堆型的辐照监督管的运输需求,配用合适规格的缓冲垫可装载最长为2050mm的辐照监督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载和运输核反应堆辐照监督管的放射性物质运输容器,具体涉及一种反应堆辐照监督管通用运输容器。
背景技术
为了监测中子辐照对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性能的影响,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设置了辐照监督管。辐照监督管中放置有力学性能试样、温度探测器和剂量探测器等。使用过程中,按计划定期从反应堆中抽出辐照监督管并对其进行检验、试验,确定相关材料的性能变化,为反应堆压力容器安全评估提供重要依据。辐照监督管由于长期接受堆内中子辐照,具有强烈的放射性,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专用的运输容器才能满足法规要求。
国内现有的核电站存在多种反应堆堆型,各种堆型的辐照监督管横截面结构相同但长度相差较大。国内目前尚缺乏可适用于运输各种堆型辐照监督管的通用运输容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各种堆型辐照监督管没有专门的通用运输容器来运输而存在安全隐患,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堆辐照监督管通用运输容器,该容器满足放射性物质运输的安全要求,又能涵盖国内目前多种堆型的辐照监督管的运输需要。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反应堆辐照监督管通用运输容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端分别设置有上端塞和下端塞,且上端塞和下端塞分别密封其插入的开口端,在上端塞和下端塞之间分别安装有压紧垫和缓冲垫,且缓冲垫设置在压紧垫和下端塞之间。辐照监督管在反应堆中进行使用后,由于长期接受堆内中子辐照,具有强烈的放射性,而辐照监督管需要进行检验、试验,确定相关材料的性能变化,为反应堆压力容器安全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辐照监督管具有很多型号,其横截面结构相同但长度相差较大,没有通用的设备来进行运输,其要么是在设备中容易晃动撞击而造成损坏,要么是需要一些复杂的固定方式来固定,这就造成操作人员与辐照监督管接触时间长,受到的辐射剂量大,又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本方案设计了一种反应堆辐照监督管的通用运输容器,该运输容器呈圆柱形中空结构,带放射性的辐照监督管装载于容器主体内部,上、下两端可由压紧垫和缓冲垫实现压紧和固定。压紧垫和缓冲垫分别与上端塞和下端塞固定,而容器主体、上端塞和下端塞内均有足够厚度的灌铅作为屏蔽,防止辐射外泄,从而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其能够实现对不同长度的辐照监督管的输送,该运输容器具有足够的屏蔽性能、密封性能及结构强度,保证运输容器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即使装载国内现已知最大放射性活度的辐照监督管时,容器外表面最高辐射水平不超过0.5mSv/h,距离容器表面1m处最高辐射水平不超过0.01mSv/h,完全达到国家规范要求,本运输容器可涵盖国内目前多种堆型的辐照监督管的运输需求,配用合适规格的缓冲垫可装载最长为2050mm的辐照监督管。
容器主体包括均内部中空且两端开口的外壳和内壳,且内壳设置在外壳中并与外壳同轴,外壳和内壳之间填充灌铅,压紧垫和缓冲垫均设置在内壳中,容器主体分别设置有上封头和下封头,且上封头和下封头同时与对应的外壳的端面固定,内壳两端均穿过上封头和下封头,上端塞和下端塞均插入到内壳中并且上端塞与上封头固定,下端塞与下封头固定。为了便于加工、检修和清洗,将容器主体设计为圆柱形结构,外壳和内壳的结构材料采用06Cr18Ni11Ti不锈钢,屏蔽材料为铅。外壳的外径为内壳的内径为运输容器的高度为2430mm,满载时最大总重约3200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94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