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流、混流雨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1980.7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5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朱红生;程寒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3/10;C02F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流 混流雨 污水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合流、混流雨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集水池/调蓄池,用于收集超过市政管网系统的合流/混流雨污水;提升泵,通过管道与集水池/调蓄池连接,用于将其内过量雨污水提升;复合反应池,用于对提升泵提升的过量雨污水进行处理;排水阀,用于将复合反应池处理后的过量雨污水排出。本发明的合流、混流雨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能够有效控制合流、混流的雨污水污染,不仅能够实现对超过管网(调蓄)系统截流能力的超量雨污水进行快速处理,而且能够作为处理设施,实现对积蓄的雨污水进行高效处理。通过具体实施发现,当停留时间为4h时,COD、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0%、50%以上,能够大幅削减影响水体质量的雨污水污染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防控的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了一种合流、混流雨污水处理工艺及系统,实现削减合流、混流排水区域入河污染负荷的目的。
背景技术
城市排水体制基本可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近年新建城区基本采用雨污水分流排水,部分城区因历史等原因仍保留合流制排水体系。同时,因管网维护不善、管理不到位等因素,部分雨水管网已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混流现象,导致部分分流制排水已成为实质上的混流制排水。合流、混流排水使得管道在晴天时累积了大量的管道沉积物,这部分管道沉积物在雨天时被冲击出管道,使得进入城市受纳水体的雨水已成为实质上的雨污混流水,其已成为降低城市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外来污染源。在源解析雨天合流、混流污染负荷后发现,管道沉积物已成为雨污水首要污染源,其次是晴天污水和雨水径流。
合流、混流雨污水的污染控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源头控制技术,主要有植草沟等海绵设施、环保型雨水口、区域雨污分流改造等;二是输移控制技术,主要有管道冲洗技术、管道截流技术等;三是末端控制技术,主要有雨水调蓄池、快速处理技术等。源头控制技术因区域地块空间限制等因素,改造空间不大,尤其是对海绵设施、区域雨污分流而言,目前主要技术大多集中于输移和末端控制技术。
因此,合理开发一种占地省、成本低、运行简单、效率高的合流、混流雨污水处理工艺及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合流、混流雨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实现占地省、成本低、运行简单、高效率地削减雨污水对城市受纳水体的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合流、混流雨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
集水池/调蓄池,用于收集超过市政管网系统的合流/混流雨污水;
提升泵,通过管道与集水池/调蓄池连接,用于将其内过量雨污水提升;
复合反应池,用于对提升泵提升的过量雨污水进行处理;
排水阀,用于将复合反应池处理后的过量雨污水排出。
优选的,还包括所述回流单元,所述的回流单元由串联的回流控制阀门和回流提升泵组成;其中,回流提升泵连接在复合反应池的出水口,回流控制阀门的输出端连接在集水池/调蓄池的进入口。
优选的,所述的复合反应池由上到下依次为相互连通的生态浮床层和弹性填料层;其中,所述的复合反应池的合流/混流雨污水进水口位于弹性填料层下段;所述的复合反应池的合流/混流雨污水出水口位于弹性填料层上段或生态浮床层与弹性填料层交界处。
优选的,所述的复合反应池由上到下依次为相互连通的生态浮床层、弹性填料层和曝气生物滤层;其中,所述的复合反应池的合流/混流雨污水进水口位于曝气生物滤层;所述的复合反应池的合流/混流雨污水出水口位于弹性填料层上段或生态浮床层与弹性填料层交界处。
优选的,曝气生物滤层内存在有袋装填料,所述的填料为陶粒,陶粒尺寸为直径0.001~0.005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19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