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42837.X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4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秦玉香;崔震;赵黎明;姜芸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12 | 分类号: | G01N27/12;B82Y15/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王秀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传感器 硅基阵列 微结构 改性 应用 各向异性刻蚀 硅纳米线阵列 纳米线表面 气敏传感器 二次刻蚀 硅基气体 化学刻蚀 金属辅助 敏感性能 阵列结构 传感器 硅基 制备 兼容 科学研究 研究 | ||
1.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其特征在于,硅基阵列由硅纳米线组成,硅纳米线长度为微米级,直径为纳米级,且硅纳米线不完全垂直于基底硅片,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使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处理硅片,以使硅片表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使用氢氟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水溶液为刻蚀液,通过调整刻蚀液中氢氟酸和硝酸银浓度,以及刻蚀温度和时间,控制刻蚀形成硅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
步骤2,使用二次刻蚀进行硅纳米线的表面改性—将步骤1刻蚀处理得到的硅片从刻蚀液中取出后直接放入质量百分数65—68wt%的浓硝酸中进行二次刻蚀,再将硅片取出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后放入质量百分数20—30wt%的硝酸中,取出后干燥,得到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其特征在于,硅纳米线长度为10—30微米,直径为80—1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硅片采用单晶硅片,硅片的电阻率为10-15Ω·cm,硅片的晶向为<100>±0.5°,硅片的厚度为4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氢氟酸浓度为4M-6M,硝酸银浓度为0.01M-0.03M,将硅片放入上述溶液中进行化学刻蚀,刻蚀时间为20-200min,刻蚀温度为10-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化学刻蚀的条件为刻蚀时间为30-180min,刻蚀温度为15-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进行二次刻蚀的时间为10-30min,浓硝酸用量为3—5ml;将硅片取出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后放入30—50ml质量百分数20—30wt%的硝酸中3—10min,优选3—5min。
7.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步骤1,使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处理硅片,以使硅片表面形成硅纳米线阵列,使用氢氟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水溶液为刻蚀液,通过调整刻蚀液中氢氟酸和硝酸银浓度,以及刻蚀温度和时间,控制刻蚀形成硅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
步骤2,使用二次刻蚀进行硅纳米线的表面改性—将步骤1刻蚀处理得到的硅片从刻蚀液中取出后直接放入质量百分数65—68wt%的浓硝酸中进行二次刻蚀,再将硅片取出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后放入质量百分数20—30wt%的硝酸中,取出后干燥,得到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氢氟酸浓度为4M-6M,硝酸银浓度为0.01M-0.03M,将硅片放入上述溶液中进行化学刻蚀,刻蚀时间为20-200min,刻蚀温度为10-40℃;在步骤2中,进行二次刻蚀的时间为10-30min,浓硝酸用量为3—5ml;将硅片取出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后放入30—50ml质量百分数20—30wt%的硝酸中3—10min,优选3—5min。
9.基于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的气敏元件,其特征在于,在硅纳米线阵列的顶端设置电极,与硅片纳米线阵列形成欧姆接触,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借助硬模板将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表面镀铂矩形电极,形成电极与硅片纳米线阵列形成欧姆接触,两个电极大小为1-4mm*1-4mm,间距为0.5-3cm,采用的金属铂作为溅射靶材,氩气作为工作气体,溅射时间2-10min,形成电极厚度为120-300nm。
10.如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或者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一维硅基阵列微结构的气敏元件在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室温20-25℃下检测氨气,对10ppm氨气的灵敏度为0.32,响应时间平均少于1s,恢复时间平均为50-6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283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