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维特征向量的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3117.5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95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戴义波;张建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映翰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1R31/08;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巴晓艳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维 特征向量 配电网 接地 故障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维特征向量的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定位检测系统。本发明的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方法根据由配电网检测终端所发送的故障特征向量结合主站辖区内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及反馈的实际故障处理结果形成用于训练接地故障判定模型的机器学习条目,对现有的接地故障判定模型进行训练,使其不断完善,输出更为精确的故障定位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维特征向量的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定位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CN103728532中公布了一种在配电线路分段开关中安装特殊的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来进行接地故障定位的方法。此发明中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采集零序电压3U0和零序电流3I0,然后对3U0和3I0进行一系列处理并提取特征,然后利用预设的故障判定规则来判定当前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所在的开关相对于接地故障点的位置,最后结合多个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来定位故障区段。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故障判定时仅利用单个终端自身采集的故障信息进行判定,没有有效利用多个终端采集的故障信息综合判定,而利用接地故障时多个终端之间的特征进行比较判定会有更高的判定准确性,并且终端只输出是否处于故障路径上的信号量信息(0或1),而故障特征信息在完成故障判定后就丢弃了,事后无法进一步对故障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更新终端中预设的故障判定规则往往需要通过升级终端程序才能完成,对大量终端进行升级需要很大的工程维护量,而且终端在升级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停止工作状态。
CN104101812公开了一种小电流接地配电网的故障检测定位方法与系统。该系统由馈线监测单元、通信终端、系统主站组成。馈线监测单元在检测到疑似接地故障后,无线同步触发另外两相传输数据。系统主站、通信终端采用GPS授时,通信终端和馈线监测单元通过时分复用无线通信网络进行对时。系统主站通过通信终端汇聚多个点的三相馈线监测单元的故障录波数据,然后在主站中从录波中提取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的暂态信号,计算特征值,包括:幅值、平均值、微分值、积分值及其组合,暂态零序有功功率、零序无功功率,并计算各个位置暂态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信号波形的相似性,根据接地故障点前后在暂态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特征值和波形相似性上的差别,对筛选出的疑似故障线路上的各个位置,优先进行判断,定位接地故障点。
但是为了捕获足够的接地故障信息,故障录波会采用较高的采样率,通常单个录波通常会达到几十K字节的大小,由此产生以下问题:1.录波传输需要较长时间,对故障判定的实时性有一定影响;2.在故障高发季节,同一个主站辖区内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多条线路故障的情况,因为单个录波的收集往往会经过几十次的数据交互,导致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有大量的数据流涌入主站,因此需要主站具有长时间处理大量数据流量的能力,对主站的性能要求较高;3.当前大部分具有故障录波的配电终端都是采用无线网络和主站通讯,大量的录波数据会产生不小的无线资费,运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缺陷,本发明所要达到技术效果之一是综合利用多个检测终端上报的故障特征实现对接地故障进行定位。
本发明所要达到的另一技术目的在于,维持检测终端与数据处理主站之间数据交互处于较低的数据量水平,以保证当数据处理主站辖区内出现多处接地故障时,数据处理主站不会因大量数据的涌入造成主站瘫痪,同时也能够降低检测终端与数据处理主站之间的数据通讯资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系统,所述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系统包括配电网检测终端1和主站2,所述主站中设置有多个程序模块,所述多个程序模块包括:
故障特征收集部21,其接收由配电网检测终端所发送的故障特征向量;
配电网拓扑信息存储部22,其存储有对主站辖区内全部配电网检测终端1的物理位置描述,以及主站辖区内配电网的拓扑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映翰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映翰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31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