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带铸轧浇铸系统及其浇铸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46124.0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8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岳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20 | 分类号: | B22D41/20;B22D41/5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8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带铸轧 浇铸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炼用浇铸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薄带铸轧浇铸系统及其浇铸方法。
背景技术
薄带铸轧技术被誉为20世纪冶金工业最伟大的技术进步,国外已经应用于钢铁冶金领域。目前国内薄带铸轧技术在有色金属领域已经有成熟的应用,但是在钢铁行业,受钢水侧封板、钢带质量、熔池布流液位及波动控制等技术环节瓶颈影响,薄带铸轧技术并未实现产业化。其中,熔池布流控制技术主要采用布流水口把钢水均匀无压力布入熔池,目前多采用带有宽度方向布流功能的扁平结构浸入式水口。
在薄板坯连铸领域,扁平结构浸入式水口已经发布了多项专利,但是,现有的布流水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如申请号200720012995.9公开了适用于薄板坯连铸的扁平式布流水口,该水口钢水流出处有五个出钢孔,但此种水口出钢口较大,申请号200520012263.0公开了薄板坯连铸四孔异性浸入式布流器,但此类水口亦不适用于更薄规格的薄带铸轧使用。
在薄带铸轧领域,薄带铸轧用布流水口已经开展了部分研究。公开号CN201261063Y公开了两种布流水口,铲形布流水口和倒T形水口,布流水口都下注管采用圆管结构,铲形布流水口出口部设有二至三个出口通道,当是两个出口通道时与下注管组成倒Y形钢水经过下注管向两侧直接布流,当是三个出口通道时下注管与出口通道间增加分流挡块;倒T形水口的下注管与两个倾斜的分流通道连接,分流通道分别再与横向布流管连接,钢水通过下注管首先经过分流通道分入横向布流水管,然后钢水从布流水管布流。这两类布流水口减弱了钢水下注时对熔池的纵向冲击,但铲形布流水口效果较倒T形水口较差,倒T形水口虽然对纵向钢水冲击改进较好,但是通过两个分流通道再到横向布流水管,钢水在横向布流水管布流不均,也对熔池平稳不利。
公开号CN103357828A公开了一种双辊薄带连铸用浇铸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该浇铸系统包括浸入式布流水口和布流器,浸入式布流水口由流入段、过渡段和流出段组成,流出段从上到下分为收缩段和扩张段,扩张段为扇形楔形扁平状,设有出钢口。该布流形式需要一个专用布流水口连接中间包水口,浸入式布流水口加布流器组合在一起高度较高,钢水落差加大,依靠布流器中心两侧两组对称的导流坝对上部钢水流平稳均布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带铸轧浇铸系统及其浇铸方法,旨在减少钢水浇铸过程对熔池的冲击,同时实现钢水的平稳浇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带铸轧浇铸系统,包括布流水口和中间包,所述布流水口密封安装于中间包的底端,所述布流水口设有容腔以及与该容腔连通的多个出钢孔,该容腔的开口上部大且中下部收缩呈V字形截面,所述布流水口的底部开设有底槽,在底槽上沿着布流水口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导流坝,所述导流坝的顶端高于出钢孔的顶端,所述出钢孔的高度高于底槽。
优选地,多个所述导流坝在布流水口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出钢孔在容腔两侧对称布置。
优选地,所述导流坝的两侧均设置有两出钢孔。
优选地,所述出钢孔倾斜向上设置,所述容腔的高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其中轴线,所述出钢孔的轴线与容腔的中轴线之间夹角为45°~60°。
优选地,所述导流坝的顶端为两侧高且中部低的圆弧形。
优选地,所述中间包设有圆形的中包水口以及与该中包水口连通的转换水口,中包水口设有用于调整钢水流量的中包塞棒,所述转换水口位于中间包出口侧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
优选地,所述转换水口上还安装有用于向钢水中通入惰性气体的气体保护装置。
优选地,该气体保护装置的出气口位于转换水口1/2高度以下区域。
优选地,所述中间包的底部设有用于安装布流水口的条形卡槽。
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上述的薄带铸轧浇铸系统的浇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升中包塞棒,打开中包水口,钢水从中包水口浇铸到转换水口,钢水下落过程由圆形分布变成布流水口形状;
钢水在布流水口底槽聚集,随着液位上升至出钢孔,钢水从出钢孔流出布流水口进入铸轧辊形成的熔池中;
熔池液位逐渐上升,待钢水在熔池中液位达到规定液位高度后,调整铸轧辊转速使其与钢水从中间包浇注速度相匹配,以稳定熔池液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61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