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井水分流深度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48223.2 | 申请日: | 201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1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心义;夏大平;张建国;姚小平;张平卿;郭建伟;刘小满;陈国胜;张波;赵彦琦;郭晓明;郭巧玲;李建林;郑继东;黄平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20;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朱俊峰 |
地址: | 454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井 水分 深度 处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矿井水分流深度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矿井水分流深度处理装置包括初步过滤箱、离心沉降系统、蓄水中转箱、四通磁控阀以及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初步过滤箱的下部为天然水植物阻隔机构,初步过滤箱的上部为筛网粗滤机构,初步过滤箱的底部通过第一水管与离心沉降系统的进水口连接,第一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和第一水泵,离心沉降系统的出水口通过引水管与蓄水中转箱连接,引水管上设有第二阀门,蓄水中转箱通过第二水管与四通磁控阀的进水口连接,第二水管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油水分离器、水质监测器、第三阀门和第二水泵;数据采集控制系统通过数据线分别与水质监测器和四通磁控阀连接;
四通磁控阀的第一个出水口通过第三水管连接有硫酸盐还原菌絮凝系统,第三水管上设有第四阀门;四通磁控阀的第二个出水口通过第四水管连接有反硝化细菌氮转换系统,第四水管上设有第五阀门;四通磁控阀的第三个出水口通过第五水管连接有产甲烷菌降解系统,第五水管上设有第六阀门;硫酸盐还原菌絮凝系统通过第六水管与反硝化细菌氮转换系统连接,第六水管上设有第三水泵和第七阀门,反硝化细菌氮转换系统通过第七水管与产甲烷菌降解系统连接,第七水管上设有第四水泵和第八阀门;硫酸盐还原菌絮凝系统通过第十二水管与产甲烷菌降解系统连接,第十二水管上设有第八水泵和第十四阀门;
产甲烷菌降解系统通过第八水管连接有一级净化蓄水池,第八水管上设有第五水泵和第九阀门,一级净化蓄水池通过第九水管连接有二级净化蓄水池,第九水管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十阀门、超滤膜系统和第十一阀门;
硫酸盐还原菌絮凝系统通过第十水管与一级净化蓄水池连接,第十水管上设有第六水泵和第十二阀门,反硝化细菌氮转换系统通过第十一水管与一级净化蓄水池连接,第十一水管上设有第七水泵和第十三阀门;
硫酸盐还原菌絮凝系统、反硝化细菌氮转换系统和产甲烷菌降解系统的结构相同,包括恒温反应罐,恒温反应罐内中部设有挂膜球,挂膜球的外层为尼龙网,挂膜球的内部为活性炭颗粒;恒温反应罐内设有位于挂膜球的顶部的滤网,恒温反应罐的顶部设有玻璃顶盖,玻璃顶盖上设有放气阀、压力传感器;恒温反应罐的罐体侧壁上设有pH传感器和pH调节口;
其中硫酸盐还原菌絮凝系统的恒温反应罐内的活性炭颗粒上容纳有硫酸盐还原菌微生物,反硝化细菌氮转换系统的恒温反应罐内的活性炭颗粒上容纳有反硝化细菌微生物,产甲烷菌降解系统的恒温反应罐内的活性炭颗粒上容纳有产甲烷菌微生物;
所述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处理的矿井水通入到初步过滤箱的顶部,筛网粗滤机构将矿井水内的泥沙和煤尘过滤掉,过滤后的矿井水流入初步过滤箱下部的天然水植物阻隔机构内,天然水植物阻隔机构内的水植物一方面进一步地将矿井水内的泥沙和煤尘吸附,另一方面也可以吸附矿井水内部分的重金属离子、硫酸根、亚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以及油质;
(2)接着打开第一阀门,启动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将初步过滤箱内的处理后的矿井水抽入到离心沉降系统内,启动离心沉降系统,离心沉降系统对矿井水进行离心沉降,进一步过滤出矿井水内的泥沙;
(3)离心沉降后,打开第二阀门,离心沉降系统内矿井水由引水管流入蓄水中转箱内,矿井水流入蓄水中转箱内进行二次沉淀;
(4)去除矿井水内的油脂成分:打开第三阀门,启动第二水泵,第二水泵将蓄水中转箱内的矿井水抽入到第二水管,其中第二水管上的油水分离器将矿井水内的油体滤去;
(5)接着水质监测器对第二水管内的水质进行检测,检测矿井水内的重金属、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以及亚硝酸根离子的浓度是否超标,水质监测器将检测到的数据通过数据线传输给数据采集控制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分析数据并做出相应的指令,然后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822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开合装置及产业机器
- 下一篇:一种电能表静电损伤的仿真激励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