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稠油蒸汽射流举升工具及蒸汽气举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65291.X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6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付道明;伊伟锴;刘欢乐;姚志良;吴俊霞;侯倩;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24;E21B33/12;E21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射流 工具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稠油蒸汽射流举升工具及蒸汽气举系统,该工具包括:上接头;工作筒,其上端连接所述上接头,其内部设有喷嘴、负压室和混合扩散腔室、井液进口、与所述负压室连通的产出液入口以及与所述混合扩散腔室连通的产出液喷口;流道筒,其套接在所述工作筒外部,其内设有产液通道和产出液出口;隔板,其连接在所述工作筒内位于所述扩散管的下方,分隔所述井液进口与所述产出液喷口;下接头,其连接所述工作筒的下端。该工具能克服注气所产生的压力形成的回压对油层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放大油层的生产压差,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气举井的产量和举升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油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稠油热采井的稠油蒸汽射流举升工具及包括该工具的蒸汽气举系统。
背景技术
气举采油和其他机采方式相比有很多优点,如适应性强,即对于深井、浅井、高油气比井、高含砂井、斜井、水平井都能适用,管理方便,成本相对较低等。但气举采油工艺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举升稠油,因为在举升时井中的流体向上运动过程中压力是逐渐降低的,这样就出现了膨胀制冷的过程,温度就会逐渐降低,而稠油的粘度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急剧变化的,因此在举升或者在油管中上升的过程中稠油的粘度就会急剧增加,这样很可能在被举升到地面以前就会凝固在井筒中。另外,在举升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块状稠油而使滑脱损失增大,降低举升效率,因此稠油是不适用于用气举的方式进行人工举升的。目前主要是用有杆泵进行采油的。气举采油工艺的另一个缺点是不能像有杆泵那样进行负压采油,这是因为在举升的过程中,注气压力一直作用在油层上,会给油层造成很大的回压,所以对于举升过程中流压低于注气压力的情况下是没办法进行气举采油的。
在连续气举井中,井底流压等于环空中的注气压力加工作阀处的动液面所产生的压力再加回压,或者等于油管中注气点以上的混气液柱压力加注气点以下的液柱压力再加回压。也就是说在连续气举井中,注气压力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的确把井筒中的流体举到了地面,另一个作用就是对地层造成了很高的回压,致使油层的生产压差不能进一步放大,严重影响了油井的产量和大大降低了举升效率。导致目前的气举采油工艺不能像有杆泵采油那样最大限度的放大油层的生产压差,提高产量。
对于压力较低的深井,有时注气压力几乎和油层的流压相等或者高于油层的流压,这样由于注气压力作用在油层上,就不能放大生产压差,不但影响了油井的产量,而且注气比很高,严重影响了举升效率。对于压力较低的浅井根本无法正常生产,而只能采用间歇气举的方式,但间歇气举的举升效率又比较低,而且成本也较高。
对于压力和产能较高的高产井,由于注气压力和工作阀以下的液柱压力直接作用在油层上,就会对油层产生过高的回压,使生产压差不能更进一步放大,这样也严重地影响了气举井的产量和举升效率。现有的气举技术只能举升粘度较低的稀油,对稠油来说只能用有杆泵进行生产,而无法用气举方式进行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的部分或者全部,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稠油蒸汽射流举升工具,其能克服注气所产生的压力形成的回压对油层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放大油层的生产压差,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气举井的产量和举升效率。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稠油蒸汽射流举升工具,包括:
上接头;
工作筒,其上端连接所述上接头,其内部设有喷嘴、负压室和混合扩散腔室,所述工作筒筒体上还分别设有井液进口、与所述负压室连通的产出液入口以及与所述混合扩散腔室连通的产出液喷口;
流道筒,其套接在所述工作筒外部,其内设有产液通道和产出液出口,所述产液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井液进口连通,所述产液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产出液入口连通,所述产出液出口与所述产出液喷口连通;
隔板,其连接在所述工作筒内位于所述扩散管的下方,分隔所述井液进口与所述产出液喷口;
下接头,其连接所述工作筒的下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52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隔水套管内的水下清淤及变形观察设备
- 下一篇:一种井下防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