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轨列车车体及轨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66041.8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5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华;池茂儒;刘开成;吴兴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B3/02 | 分类号: | B61B3/02;E01B25/24;B61F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梁 车体 上导向轮 轨道结构 列车车体 凸出结构 悬挂结构 纵向梁 槽边 空轨 凹槽结构 传动系统 底部平面 轨道交通 间隙配合 减振弹簧 减振装置 平面接触 牵引电机 下导向轮 下限位轮 凸出 垂直的 驱动轮 凸出的 限位轮 垂向 支撑 背面 平行 悬挂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轨列车车体及轨道结构,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横截面为H型结构的轨道梁的左、右两侧为垂直平面,轨道梁的上、下两端为凹槽结构车体背面与轨道梁的垂直平面间隙配合,上部设有悬挂上导向轮的减振装置,上导向轮的轴平行于垂直的槽边,车体上部通过上导向轮与轨道梁的槽边内侧垂直平面接触支撑,下部通过配有减振弹簧的下导向轮与轨道梁的垂直平面接触支撑;车体的上部设有凸出的悬挂结构,车体背面的悬挂结构通过设置在凸出结构下方的驱动轮与轨道梁凹槽的平面接触,车体两端的凸出结构内设有牵引电机及其传动系统,车体的下方设有凸出底部平面的纵向梁,该纵向梁的两端设有垂向限位轮、中间和两端都设有下限位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空轨列车轨道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侧挂式空轨列车系统性能良好、成本较低,相比跨座式单轨和悬挂式单轨可具有更小的体积和更高的轨道梁空间利用率。现有的单轨车辆在同一根轨道梁上只能单向行驶,如跨座式单轨列车,所以一般线路都会修建双线以满足两地列车双向行驶要求。
现有的单轨列车如悬挂式单轨列车,由于转向架和车体分离,采用悬挂系统连接,所以从轨道梁到转向架再到车体的距离较大,需要修建比较高的轨道梁才能满足要求,这就增大修建难度和工作量。
申请号201621233756.1立体复式交通系统,利用高架桥桥墩悬挂空轨列车,虽然充分利用高架桥剩余空间,不用修建专门的轨道梁,但其对高架桥的强度等性能要求更高,增加了高架桥设计和施工的难度,且悬挂式空轨列车垂直方向占用空间较大,有可能与地面交通相互干扰,其站台的设计也可能和地面交通带来冲突。
申请号201710148629.4一种基于嵌入式轨道的空轨交通系统,将传统钢轮钢轨缩小后嵌入轨道梁内,沿用了铁道车辆的技术,使得轨道系统结构复杂,检修不易,同时钢轮钢轨的噪声也比较大,传递距离也较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轨列车车体及轨道结构,它能有效地解决现有单轨车辆轨道梁利用率不高,轨道需修建双线以及线路建设成本较高工作量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空轨列车车体及轨道结构,包括轨道梁以及设置在轨道梁上的架空供电轨和车体,轨道梁的下方间隔设有与地面固定的立柱,轨道梁通过沿线的立柱架空设置,车体通过结构件悬挂在轨道梁上,轨道梁的横截面为H型结构,上部中间位置设有架空供电轨,轨道梁的左、右两侧为垂直平面,轨道梁的上、下两端为凹槽结构,两侧设有垂直的槽边,车体为正面单侧开门,车体背面与轨道梁的垂直平面间隙配合,上部设有悬挂上导向轮的减振装置,上导向轮的轴平行于垂直的槽边,车体上部通过上导向轮与轨道梁的槽边内侧垂直平面接触支撑,下部通过配有减振弹簧的下导向轮与轨道梁的垂直平面接触支撑;车体的上部设有凸出的悬挂结构,悬挂结构中部设有与架空供电轨接触的集电靴,车体背面的悬挂结构通过设置在凸出结构下方的驱动轮与轨道梁凹槽的平面接触,车体背面的两端通过配有弹簧阻尼减振系统的上限位轮与轨道梁的垂直平面接触,车体两端的凸出结构内设有牵引电机及其传动系统,车体的下方设有凸出底部平面的纵向梁,该纵向梁的两端设有垂向限位轮、中间和两端都设有下限位轮。
所述的轨道梁的上凹槽平面,槽边的内侧和轨道梁垂直面外侧皆为车轮走行面。
所述车体采用短车体结构,通过两车端部的下铰接装置和上铰接装置连接。
所述驱动轮、上导向轮、上限位轮、下导向轮、下限位轮和垂向限位轮分散布置于车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60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