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干燥装置及干燥真空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66741.7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1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肖礼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格睿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B01D5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干燥装置 压缩空气 干燥真空 循环管路 能耗 鼓风机 文丘里效应 文丘里装置 干燥工艺 含湿气体 耗能设备 进气管路 待干燥 进气管 零排放 内循环 增压泵 消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干燥装置及干燥真空工艺,通过设置循环管路以及在进气管路上设置文丘里装置,利用文丘里效应使得循环管路中的含湿气体能够混合于进气管路中的待干燥的压缩空气中,在实现系统内循环以及零排放的同时避免了耗能设备如增压泵或鼓风机等的设置,降低了能耗。本发明的气体干燥装置和干燥工艺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能耗以及干燥后的压缩空气的消耗,提高了干燥后的压缩空气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干燥装置及干燥真空工艺。
背景技术
压缩空气在使用前需要先进行干燥处理,以除去压缩空气中的水汽。干燥机是用于干燥压缩空气的常用设备,其通常包括两个吸附塔,一个处于吸附状态时,另一个处于再生状态,并且两个吸附塔交替进行再生、吸附过程。
按照再生方式的不同,压缩空气吸附干燥机可分为采用变压吸附原理进行吸附剂再生的无热吸附干燥机和采用变温吸附原理进行吸附剂再生的有热吸附干燥机。
中国专利号为CN106422687A,公开了一种鼓风再生式干燥机,再生过程中,通过鼓风机抽取环境空气经吸气过滤器过滤并再经加热器升温后,进入再生塔对吸附剂进行解吸再生,再生气流经阀门排至大气,再生结束后,引小部分干燥空气对干燥高温的吸附剂进行冷吹直至常温。上述技术方案中,需要鼓风机提供动能,才能使得环境空气穿过再生塔。
综上可知,再生工况下,增压泵在提高冷却用空气压力时需要消耗外界能量如电能,鼓风机在提供解吸用空气动能时也需要消耗外界电能,从而大大增加了整个系统的能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干燥装置及干燥真空工艺,其通过文丘里效应实现系统内循环,无需任何外力助推,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能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一种气体干燥装置及干燥真空工艺,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体干燥装置及干燥真空工艺,包括第一吸收容器、第二吸收容器、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所述第一吸收容器和第二吸收容器并联设置,所述第一吸收容器和第二吸收容器的一端均与所述进气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吸收容器和第二吸收容器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出气管路连通,
所述第一吸收容器处于吸收操作时,所述第二吸收容器处于再生操作,所述第一吸收容器处于再生操作时,所述第二吸收容器处于吸收操作,
所述处于吸收操作的吸收容器用于吸收待干燥的压缩空气中的水汽,所述处于再生操作的吸收容器用于再生其中填充的吸收剂,
所述进气管路上设有文丘里装置,所述文丘里装置的支路通过循环管路与所述处于再生操作的吸收容器的出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路上还设有冷却器,所述冷却器用于冷却流经循环管路的气流中的水汽。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路上在所述冷却器之后还设有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用于将冷凝水排出所述循环管路。
优选的,所述加热器为一个加热器的一级加热或两个加热器的二级加热。
优选的,所述加热器是板翅式换热器、管翅式换热器或管壳式换热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路上分出连接至处于再生操作的吸收容器的第一冷却气流管路,所述第一冷却气流管路与所述解吸气流管路并联。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利用上述任意一种气体干燥装置进行干燥的干燥工艺,所述干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解吸:由进气管路分出部分待干燥的压缩空气并进行加热处理后作为解吸阶段用气流,所述解吸阶段用气流流经处于再生操作的吸收容器并对其中的吸附剂进行加热、解吸,处理后的含湿气体由处于再生操作的吸收容器排出并流经循环管路;当排出的含湿气体的露点达到设定值时,进入步骤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格睿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格睿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67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