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盐储热装置及储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67205.9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1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司逸诚;李幕凡;董清漪;代俊红;董爱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司逸诚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F24H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盐储热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熔盐储热装置及储热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现在大力推动“煤改电”项目,用电采暖替代燃煤锅炉。针对我国电力供应白天和夜间峰谷差距大的情况,政府颁布了夜间低谷用电优惠政策,鼓励利用廉价的低谷电加热蓄热材料储存热能,“削峰填谷”。
电储热装置就是利用夜间的波谷电加热储热介质,介质储热后再逐渐通过换热管把热量传递到热水。现有的储热装置大多采用储热砖或者水作为储热介质,蓄热密度低,占地大。还有的把电加热器和盘管状的换热管浸泡在储热介质中,万一出现故障,不利用更换维修,必须报废。本发明针对以上不足处,提出一种新型的熔盐储热装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熔盐储热装置及储热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储热密度低,占地大;出现故障,不利用更换维修,必须报废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熔盐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进水管、出水管以及多个储热换热单元,所述壳体内设有多个储热换热单元,所述储热换热单元包括加热单元、储热管以及水流通道,所述加热单元和储热管分别与所述水流通道接触,所述水流通道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穿设于所述壳体,并分别与所述水流通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
其中,所述进水管包括进水总管和进水分配管,所述进水总管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进水分配管的两端口分别与所述进水总管和水流通道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出水管包括出水总管和出水汇流管,所述出水总管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出水汇流管的两端口分别与所述出水总管和水流通道的出水口连接。
其中,所述进水分配管与进水总管之间设有可拆卸式进口接头,所述出水汇流管与所述出水总管之间设有可拆卸式出口接头。
其中,所述储热换热单元矩阵阵列排布。
其中,所述加热单元为电加热套,所述储热管为熔盐夹套管,所述电加热套包覆于所述熔盐夹套管,所述熔盐夹套管包覆于所述水流通道。
其中,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设有阀门。
其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保温层。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熔盐储热方法,包括:
S1、在储热管中放入盐;
S2、开启加热单元将储热管中的盐加热至预设温度;
S3、关闭加热单元,水从进水管流进水流通道,与储热管中的盐换热,并从出水管流出。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熔盐储热装置及储热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熔盐为储热介质,具有蓄热密度高,相变热大,导热性能好的优点;
2、加热单元与储热管接触,储热管内放置储热介质,所以加热单元与储热介质不直接接触,安全可靠;
3、利用进水总管、进水分配管、出水总管和出水汇流管的模块化设计,制造和维护方便,只需增减模块数量就能满足不同用水量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熔盐储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熔盐储热装置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熔盐储热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保温层;2、壳体;3、储热换热单元;3-1、可拆卸式进口接头;3-2、水流通道;3-3、储热管;3-4、加热单元;3-5、可拆卸式出口接头;4、出水汇流管;5、出水总管;6、进水分配管;7、进水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熔盐储热装置,包括:壳体2、进水管、出水管以及多个储热换热单元3,所述壳体2内设有多个储热换热单元3,所述储热换热单元3包括加热单元3-4、储热管3-3以及水流通道3-2,所述加热单元3-4和储热管3-3分别与所述水流通道3-2接触,所述水流通道3-2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穿设于所述壳体2,并分别与所述水流通道3-2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司逸诚,未经司逸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72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