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67618.7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67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洁梅;张静瑜;朱东杰;田野;韩薇;徐文臣;姚剑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15008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脉粥样硬化 进行 分类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的系统,其包括:血管造影装置,用于获得血管超声造影图像;基本参数获取装置,用于对所述血管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以获取最大斑块面积A、管腔内‑时间强度曲线和斑块内‑时间强度曲线,并从管腔内‑时间强度曲线中提取管腔内造影剂达峰时间TTP1、峰值强度IMAX1以及曲线下面积AUC1,以及从斑块内‑时间强度曲线中提取斑块内造影剂达峰时间TTP2、峰值强度IMAX2以及曲线下面积AUC2;斑块定量参数计算装置,用于分别得出增强强度IMAX、最大增强密度DMAX、相对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以及相对平均渡越时间△mTT;分类结果输出装置:用于根据上述斑块定量参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医疗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的系统。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它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为特征的病变,可以减少或阻断血流。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称为粥样硬化。
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血管超声造影可定量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目前,国外常用的超声软件评价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一般是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但易受患者个体差异、造影剂注射剂量不同、血管变异、斑块大小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误差较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最近发现,最大增强密度(DMAX)、相对达峰时间(△TTP)、相对曲线下面积(△ACU)、相对平均渡越时间(△mTT)、增强强度(IMAX)是准确评价新生血管的指标,但是,上述指标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不能直接测得,需要后期大量的手动测量及计算处理,另外,目前对于斑块定量分析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参考范围,导致无法得到斑块性质定量的报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的系统,用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的系统,其包括:
血管造影装置,用于对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进行超声造影以获得血管超声造影图像;
基本参数获取装置,用于对所述血管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以获取最大斑块面积A、管腔内-时间强度曲线和斑块内-时间强度曲线,并从管腔内-时间强度曲线中提取管腔内造影剂达峰时间TTP1、峰值强度IMAX1以及曲线下面积AUC1,以及从斑块内-时间强度曲线中提取斑块内造影剂达峰时间TTP2、峰值强度IMAX2以及曲线下面积AUC2;
斑块定量参数计算装置,用于分别得出以下斑块定量参数:
增强强度IMAX:IMAX=IMAX2-IMAX1,
最大增强密度DMAX:DMAX=IMAX/A,
相对达峰时间△TTP:△TTP=TTP2-TTP1,
曲线下面积△AUC:△AUC=(AUC2-AUC1)/A,
相对平均渡越时间△mTT:△mTT为△AUC下降为一半值时的时间;
分类结果输出装置:用于根据上述斑块定量参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若DMAX的值介于“3.25±0.98”DB/mm2之间则判定对应的斑块为软斑块,若DMAX的值介于“1.95±0.93”DB/mm2之间则判定对应的斑块为硬斑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676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