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烃油的催化转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0389.4 | 申请日: | 201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52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侯凯军;李荻;高永福;王智峰;高雄厚;张忠东;孟凡芳;张海涛;汪毅;任世宏;李清云;顾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11/14 | 分类号: | C10G1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高龙鑫;王玉双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转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烃油的催化转化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丙烯收率高而副产物干气和焦炭高、工艺复杂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将轻烃(C1‑C4的小分子烃)和重烃从一体式喷嘴同时分别喷入提升管反应器内不同的反应区,与来自再生器的催化剂接触并反应,反应产物与积炭催化剂流出提升管反应器,进入旋风分离系统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催化剂经过汽提,进入再生器烧焦后返回提升管反应器底部循环使用,反应产物经分馏塔分馏得到相应产品;所述一体式喷嘴为能够在不同喷头同时分别喷出轻烃和重烃的喷嘴;所述反应区为沿反应器垂直方向从下至上的轻烃反应区Ⅰ、重烃反应区、轻烃反应区Ⅱ。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增产丙烯的同时提高汽油收率和重油转化率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烃油的高效催化转化方法,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在不存在氢的情况下,增产汽油和提高重烃转化率的催化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发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尤其是重劣质原油资源的炼油技术,最大限度地获取优质清洁轻质油品及化工基本原料已成为当代炼油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炼油工业主要轻质油品生产工艺的催化裂化更因其适用性广、加工成本相对低廉而受到了国内外主要研发机构的广泛关注。
当前,催化裂化原料重质化、劣质化趋势明显,加剧了原料性质恶劣与轻质油收率(汽油、柴油)的矛盾,同时由于我国炼厂原油二次加工工艺尚不完善,要求FCC装置承担着多项功能,如重油高效转化、多产低碳烯烃、提高轻质油收率和汽油辛烷值等,这就对催化裂化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一些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液化气除了通过气体分馏装置将其中的丙烯分离出来作为化工原料以外,其余的气体主要当作民用燃料。随着天然气作为民用清洁燃料的推广逐步普及,民用液化气的需求逐渐减少,因此十分有必要为液化气开拓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CN1473909A公开了一种增产丙烯催化转化方法,采用共用一个再生器的双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主提升管进行常规催化裂化反应,辅助提升管进行轻烯烃催化转化反应。将富含轻烯烃的气体引入辅助提升管反应器的底部,与催化剂接触并沿辅助提升管上行进行催化转化反应。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碳烯烃的收率,但是该专利采用两根提升管进行操作,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
CN1189543C公开了一种轻烯烃催化转化方法,采用共用一个再生器的双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主提升管进行常规催化裂化反应,辅助提升管进行轻烯烃催化转化反应。将富含轻烯烃的气体引入辅助提升管反应器的底部,与来自再生器的再生催化剂接触并沿辅助提升管反应器上行进行催化转化反应。该专利采用两根提升管进行操作,需要对常规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改造,增加了投资成本。
CN1624082A公开了一种C4烃类催化转化方法,将催化汽油改质辅助反应器的预提升段或者重油催化裂化的预提升段作为C4烃类催化转化反应器,或者在催化汽油改质辅助反应器前单独设置一个C4烃类催化转化反应器,C4烃类从底部进入后,与高温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接触、混合和催化转化反应,生成一部分芳烃和乙烯、丙烯;反应产物和催化剂进入催化汽油改质反应器或者重油裂化主提升管反应器。该方法可以增产芳烃、乙烯和丙烯,并能减少干气产率,但是该发明采用两根提升管进行操作的方式增加了操作难度,且该发明没有提供实施数据。
CN101838546B公开了一种重油和轻烯烃组合进料制备丙烯的反应器及方法,提升管反应器包括上、下两段管道,上段管道为直管,下端管道为扩径段,采用该反应器以重油和轻烯烃组合进料方法进行催化裂化制备丙烯,提升管出口温度在460~600℃。该方法得到的丙烯收率可达到24.7%,但是副产物干气和焦炭的收率分别高达5.35%和10.54%,工艺经济性并不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03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