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建筑工程监测数据无线采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2504.1 | 申请日: | 201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02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徐丰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终端 建筑工程 监测 数据 无线 采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建筑工程监测数据无线采集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内置传感器模块或者与外部传感器模块连接,智能终端还包括与传感器模块连接的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用于采集在建工程或既有建筑物的参数数据;项目数据服务器:与数据采集单元无线连接,用于获取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到的参数数据;监控分析客户端:与项目数据服务器有线/无线连接,用于查看项目数据服务器的数据。本发明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对在建工程或既有建筑物的数据采集、处理、无线传输和短时存储,将数据处理单元前置到无线传输前端的采集点提供了技术和成本基础,无论是长期或者短期监测,都能满足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监测领域,尤其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建筑工程监测数据无线采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在建工程或既有建筑物的健康安全越来越关注,通过设置一定的传感器获取建筑物施工过程及建成后运营的相关参数,来对建筑工程各阶段的状况进行评估,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如获取反映结构安全的物理量:加速度值的变化、变形位移、角度倾斜、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等,以评估建筑工程结构或施工过程的安全状态;如获取反映使用功能的物理化学量:振动频率、温度湿度、环境噪声以及pm2.5、CO2、甲醛等空气质量等参数,来评估建筑物的使用性能等。
目前获取上述参数大都采用有线设备来完成监测,即便采用基于无线通讯的系统,也在采样精度、采样点数量和采样频率方面常受到设备性能和系统方案的限制,影响实际应用的普及。同时,因传统的有线监测系统因需要布置大量的信号传输线,会导致监测的成本高、难管理,且常常会影响现场其他工作的开展或受到其他工作的干扰,不便于长期监测,对既有建筑的监测还影响美观,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实际应用需求。(1)其他基于无线通讯的监测系统通常都采用数据处理单元后置的方式,即数据处理单元放在数据无线接收模块之后,在有较多高频数据需要传输的时候,往往难以实现稳定传输,(2)并且在无线连接中断的情况下,无法继续采集数据,造成数据丢失或遗漏采集,制约了常规无线采集监测系统在这些应用领域的普及。(3)如获取建筑结构测点特征周期的应用中,通常需要200HZ以上的加速度采样频率,若增加专用缓存设备,又会大幅提升监测成本,特别是长期监测不能周转设备的项目,影响了相关技术应用的普及。
随着近年来智能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与发展,单机成本越来越低,功能越来越强大,智能终端自身携带的传感器也越来越丰富,已经具备替代部分传统传感器——放大器采集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存储能力和网络连接能力,为更新现有采集设备和系统,将数据处理单元前置到无线传输前端的采集点提供了技术和成本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建筑工程监测数据无线采集系统及方法,适用于长期或短期监测,旨在解决当前工程应用中监测设备安装布置不便、成本高、监测精度低、易因断网断电导致监测数据丢失或遗漏等问题,满足工程应用的实用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建筑工程监测数据无线采集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智能终端,所述的智能终端内置传感器模块或者与外部传感器模块连接,所述的智能终端还包括与传感器模块连接的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用于采集在建工程或既有建筑物的参数数据;
项目数据服务器:与数据采集单元无线连接,用于获取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到的参数数据;
监控分析客户端:与项目数据服务器有线/无线连接,用于查看项目数据服务器的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的项目数据服务器设置为多个,每个项目数据服务器分别与至少一个数据采集单元无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系统还包括一个中心数据服务器,所述的中心数据服务器通过互联网与各个项目数据服务器连接;所述的中心数据服务器与监控分析客户端有线/无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2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