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PG槽车装卸防护装置及防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74507.9 | 申请日: | 201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67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桢;夏沧澜;蒲鹤;宫宏;顾晓明;张玉平;牟小冬;高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7C7/02 | 分类号: | F17C7/02;F17C13/02;F17C1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卸 防护装置 液相管道 压力变送器 电磁阀 防爆控制盒 防护 装卸臂 分体式结构 可用 泄漏 | ||
本发明涉及一种LPG槽车装卸防护装置及防护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在LPG装卸过程中易发生泄漏而导致的安全性较差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LPG槽车装卸防护装置,所述槽车装卸防护装置采用分体式结构,包括装卸柱、装卸臂、槽车、防爆控制盒、液相管道、电磁阀、压力变送器,装卸臂一端与装卸柱相连,另一端与液相管道相连,液相管道另一端与槽车相连,液相管道上设有电磁阀和压力变送器,电磁阀和压力变送器分别与防爆控制盒相连及其方法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LPG槽车装卸防护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PG槽车装卸防护装置及防护方法。
背景技术
液化石油气LPG作为重要化工原料,每天通过LPG槽车进行大量的装卸作业,LPG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是液化气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常见的事故。引起这样的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LPG在装卸过程中出现液体泄漏,泄漏的LPG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迅速气化,体积扩大250-300倍,一旦遇到点火源立马会引起燃烧,明火会对火灾附近的LPG储罐进行炙烤,高温情况下如果储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内部的介质泄漏,容易引起火灾爆炸或者中毒事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沸腾液体膨胀蒸汽爆炸。2017年6月5日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金誉石化有限公司LPG装卸区一液化气罐车在装卸作业时发生爆炸,造成10人死亡9人重伤,初步勘察事故原因为装卸过程中发生LPG泄漏迅速气化后遇到点火源发生剧烈爆炸。由于目前LPG装卸过程中,一旦LPG泄漏时现场操作人员因LPG剧烈气化致使中毒昏迷,无法在第一时间关闭罐车输送管线,不能及时停止LPG泄漏对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液化烃充装过程中,如果发生快速接头脱落等重大泄漏事故导致流量突然增大时,手动关闭紧急切断阀停止液化烃的流出,起到保护设备、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安全的作用,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目前,紧急切断阀均需要手动开启,LPG泄漏迅速气化,现场液化气浓度陡增,操作人员无法及时关闭紧急切断阀,不能第一时间关闭泄漏气源。
鉴于以上情况,本LPG槽车装卸防护装置采用压变式防护系统,槽车装卸过程中一旦出现泄漏,立即自动切断槽车管线及时控制住LPG的泄漏,确保现场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在LPG装卸过程中易发生泄漏而导致的安全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LPG槽车装卸防护装置及防护方法。该装置具有不易泄漏、安全性较好的优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LPG槽车装卸防护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LPG槽车装卸防护装置,采用分体式结构,包括装卸柱、装卸臂、槽车、防爆控制盒、液相管道、电磁阀、压力变送器,装卸臂一端与装卸柱相连,另一端与液相管道相连,液相管道另一端与槽车相连,液相管道上设有电磁阀和压力变送器,电磁阀和压力变送器分别与防爆控制盒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防爆控制盒安装在槽车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防爆控制盒由本安输出电源和控制系统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装卸臂与液相管道通过快速接头连接。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二,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LPG槽车装卸防护方法,采用所述的LPG槽车装卸防护装置进行LPG槽车装卸防护,所述槽车装卸防护装置采用压变式防护系统,通过压力变送器测试的压力信号传送至防爆控制盒,通过压力测试判断出LPG正常装卸过程中输送管线中正常的压力波动值,电磁阀接收防爆控制盒的输出指令,当出现异常情况自动关闭槽车液相管道,防止LPG扩散。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压变式防护系统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稳定性高,槽车装卸过程中一旦出现泄漏,立即切断槽车输送管线,及时控制住LPG的泄漏,确保现场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45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GIS设备的SF6气体自动充注系统和充注方法
- 下一篇:高压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