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改进的3PIE技术检测光学元件内部缺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8576.7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6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马骏;魏聪;窦建泰;张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47 | 分类号: | G01N21/47;G01N21/88;G01N21/95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改进 pie 技术 检测 光学 元件 内部 缺陷 方法 | ||
1.一种利用改进的3PIE技术检测光学元件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搭建检测光路:
所述检测光路包括共光轴依次设置的光阑(1)、透镜(2)、待测样品(4)和CCD(5),还包括二维平移台(3),二维平移台(3)夹持待测样品(4);准直光经过光阑(1)后,由透镜(2)聚焦,经过透镜焦点形成发散的球面波,透过待测样品(4)到达CCD(5)的靶面上,其中光阑(1)与透镜(2)的距离为Z1,透镜(2)与待测样品(4)距离为Z2,待测样品(4)与CCD(5)的距离为Z3,待测样品(4)厚度为d;转入步骤二;
步骤二、采集图像,并用CCD(5)依次记录各扫描位置所对应的强度图像:
移动二维平移台(3),将待测样品(4)在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内以叠层扫描的方式进行平移,并用CCD(5)依次记录各扫描位置所对应的强度图像;转入步骤三;
步骤三、计算待测样品(4)后表面的出射光场:
赋予待测样品(4)一个初始的随机猜测为O0(r),照明光为P0(r),待测样品(4)后表面出射光场复振幅ψn(r):
ψn(r)=Pn(r)·On(r)
其中n为迭代次数,计算ψn(r)经过菲涅尔衍射传播到CCD(5)靶面的复振幅ψn(u)为:
其中θ(u)表示ψn(u)的相位,表示待测样品(4)与CCD(5)之间菲涅尔衍射传播;
将CCD(5)实际采集到的光强I(u)替换变换得到的复振幅ψn(u)中的振幅信息,保持相位部分不变,得到更新后的复振幅ψ′n(u):
将更新后的复振幅ψ′n(u)逆传输回待测样品(4)的后表面:
分别更新物函数On+1(r)和照明光场Pn+1(r);转入步骤四;
步骤四、去除待测样品(4)本身厚度叠加的相位:
采集同一待测样品(4)无缺陷时,CCD(5)靶面的衍射图样I(u),将更新后的照明光场Pn+1(r)传输到CCD(5)的靶面,得到更新后的照明光场Pn+1(r)在CCD(5)靶面的复振幅Φn+1(u):
利用I(u)对Φn+1(u)做强度限制:
将限制后的复振幅Φ′(u)分布逆传输回待测样品(4)后表面,作为新的照明光场:
返回步骤三,直到恢复的光场信息收敛,获得内部缺陷在待测样品(4)后表面去除本身厚度叠加相位的复振幅分布O(r);转入步骤五;
步骤五、确定各缺陷轴向位置:
确定缺陷在待测样品(4)内部的分布范围为[dl,du],将步骤四中获得的各缺陷在后表面的复振幅O(r)以Δd为步进向前传输,并计算各位置的Tamura系数:
得到Tamura系数最大的位置dc,即为缺陷位置,σ(I)表示所在位置光强分布的灰度级的标准差,m(I)表示所在位置光强分布的灰度级的平均值,norm表示归一化函数;转入步骤六;
步骤六、将待测样品(4)分层:
根据步骤五计算得到的内部缺陷位置dc=[dc,1,dc,2,......,dc,N],确定待测样品(4)的分层位置dc,i,其中i=1,2,...,N,代表待测样品的分层位置的编号,i为自然数,采用内部缺陷在待测样品(4)的后表面的复振幅分布作为初始猜测Od(r)=[Odc,1(r),Odc,2(r),...,Odc,N(r),],其中N为内部缺陷数;转入步骤七;
步骤七、分层计算待测样品(4)内部缺陷出射光场:
将步骤六中第一层的复振幅与照明光相乘,得到第一层的出射光场ψe,1(r):
ψe,1(r)=P(r)·Odc,1(r)
将第一层的出射光场传输到第二层,得到第二层的入射光场ψi,2(r):
其中Δd1=dc,2-dc,1为第一层的厚度,并将ψi,2(r)与第二层的内部缺陷复振幅Odc,2(r)相乘,继续传播到第三层作为第三层的照明光;以此类推,第n层的入射光场ψi,n(r)为:
Δdn=dc,n+1-dc,n为第n-1层的厚度,最终得到最后一层的出射光场ψe,N(r);转入步骤八;
步骤八、分层恢复待测样品(4)内部缺陷复振幅:
将第七步得到的ψe,N(r)传输到CCD(5)靶面,得到内部缺陷在CCD(5)靶面的复振幅用采集到的光强Ij(u)替换其实部后,逆传输回第N层,得到第N层出射的复振幅ψ′e,N(r):
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照明光ψ′i,N(r)和更新后的内部缺陷复振幅O′dc,N(r)后,将ψ′i,N(r)逆传输回第N-1层,以此类推,回到第一层得到P′(r)和O′dc,1(r);
返回步骤七,令Odc,n(r)=O′dc,n(r),P(r)=P′(r),直到结果收敛,最终得到内部缺陷的复振幅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857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