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净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80014.6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5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陆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三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无锡松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316 | 代理人: | 朱亮淞 |
地址: | 21510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净化 装置 | ||
1.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源水池(1)、预沉淀池(3)、待净化蓄水池(9)、AFF过滤器(6)、灌溉净水池(10)、第一水泵(8)、第二水泵(5)、第三水泵(7)和虹吸装置(4);
所述源水池(1)的出水端通过第一水泵(8)与预沉淀池(3)的入水端连接;所述预沉淀池(3)的出水端通过虹吸装置(4)与待净化蓄水池(9)的入水端连通连接;所述待净化蓄水池(9)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泵(5)与AFF过滤器(6)的入水端连接;所述AFF过滤器(6)的出水端通过第三水泵(7)与灌溉净水池(10)的入水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沉淀池(3)的沉淀池池底(31)为锥形漏斗状,所述沉淀池池底(31)通过连通管(32)与下方的沉淀物临时储存池(21)连通,所述连通管(32)上设置有第一水阀(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装置(4)包括虹吸管支撑台(24)、虹吸硬水管(13)、浮子(11)、第一软水管(12)和第二软水管(16);
所述虹吸管支撑台(24)水平架设在预沉淀池(3)和待净化蓄水池(9)上方,所述虹吸硬水管(13)水平设置在虹吸管支撑台(24),所述虹吸硬水管(13)的两端分别位于预沉淀池(3)和待净化蓄水池(9)正上方,且所述虹吸硬水管(13)的两端分别联通连接第一软水管(12)和第二软水管(16)的一端;所述浮子(11)圆盘状浮子结构,所述浮子(11)漂浮在预沉淀池(3)液面,所述第一软水管(1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浮子(11)上,且第一软水管(12)的虹吸取水口位于浮子底部;所述第二软水管(16)的虹吸出水口置于待净化蓄水池(9)液面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铜质沉球(18),所述铜质沉球(18)为球状联通结构,所述铜质沉球(18)下沉至待净化蓄水池(9)池底,所述铜质沉球(18)入水接头连接第二软水管(16)的虹吸出水口,所述铜质沉球(18)的球面设置若干出水孔(1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接头(17)、第二水阀(14)和提升水泵(15);所述虹吸硬水管(13)的中部连接有三通接头(17),所述三通接头(17)分别连通预沉淀池(3)、待净化蓄水池(9)和所述提升水泵(15);所述提升水泵(15)和三通接头(17)之间的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二水阀(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FF过滤器(6)为不对称纤维过滤器,所述不对称纤维过滤器的滤料为不对称纤维束,纤维束形成的滤床的孔隙率为上大下小的梯度密度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三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三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001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荧光废水处理工艺
- 下一篇:含碳酸钠和次氯酸钠淡盐水的处理回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