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的止血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1657.2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7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赵小龙;牛睿;张玉兰;李湘杰;李次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清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4/08 | 分类号: | A61L24/08;A61L24/10;A61L2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王璐 |
地址: | 10008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止血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具体公开了一种复合的可吸收止血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可吸收止血膜由一层膜状光滑面和一层海绵状粗糙面复合而成。通过对光滑面进行水化,使其具备粘性,质地柔软且不引入新的杂质,使粗糙面与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同时避免了结合面缺陷的产生。本发明所提供的可吸收止血膜,一方面保留了单纯止血膜的止血效果,另一方面解决了其他止血材料在腔镜手术中被周围血液体液浸蚀的问题,且使用时无需额外的辅助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复合的可吸收止血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化的脚步不断前进,医学的发展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对于医用材料的质量要求也渐渐提高,特别是在可吸收止血材料被研发后,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其医用价值就是止血,所以止血效果也是判断其好与坏的主要标准,但是由于手术对于病人身体具有较大的损伤,而在术中完成止血时,很多止血用的材料都会留在患者的手术部位,待到伤口快愈合时,需要通过2次手术的方式取出,也同时对病人造成了更多的伤害。而可吸收止血材料是针对传统止血材料进行改进的一种先进材料,其最大的特点是,完成止血后,可以在病人体内自动分解,不需要通过2次手术取出。
目前开放式手术中常用的可吸收止血材料主要有可吸收纤维蛋白胶,壳聚糖类,可吸收性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和氧化再生纤维素等。腔镜手术中的可吸收止血材料主要为止血粉/膜(主要成分为多糖)和明胶海绵等。
可吸收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主要由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抑肽酶和氯化钙组成,止血作用主要是使用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80mg/ml)和凝血因子模拟人体凝血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此外纤维蛋白胶具有良好的止血,黏合性能和组织相容性,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且由于其止血不依赖与血小板凝血因子,因此对有凝血功能紊乱的组织器官出血非常合适。但需要注意使用时纤维蛋白胶不能进入血管,否则有形成血栓的危险,且术区要求尽可能干燥,凝血过程需要3到5分钟,对医生的操作手法要求较高。腔镜手术中要求止血迅速,操作简单,纤维蛋白胶不太适用。
氧化纤维素是由棉纤维经一氧化氮氧化而成,止血机制是具有酸性的羧基与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形成棕色胶块,封闭毛细血管末端而止血。氧化再生纤维素与氧化纤维素止血机制相同,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质地柔软菲薄,常用于创面出血和渗血不易停止的部位,如骨面渗血等。氧化纤维素和氧化再生纤维素被机体吸收很快,故而可能引起再出血,两种材料均具有酸性,可破坏凝血酶的止血作用,还可能引起神经损伤,不宜大量使用。
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吸水性极好,可吸收约自身重量45倍的血液,激活血小板,达到止血的目的。缺点是可能引起伤口感染,黏附性较差,易脱落,且对凝血机制障碍者效果很不理想。目前有少部分使用于腔镜手术的止血,但是因为黏附差,很容易脱落且经过腔镜手术通道“trocar”时存在进入困难的问题应用较少。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愈合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腔镜手术中如何简单快速有效地止血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现大多数的可吸收止血材料多用于开放式手术中的止血,腔镜手术止血材料在使用时需要经过手术通道“trocar”,存在进入困难或者进入即被浸蚀的问题,对腔镜手术不适用。
而部分可用于腔镜手术的可吸收止血材料(如止血粉等),一般需要配备辅助导入的医疗器械,且止血粉等粉状材料亦不具有止血膜等膜状材料对组织器官的隔离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的止血膜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的可吸收止血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膜分别具有液体崩解时间20秒以上的光滑表面和具有止血功能的粗糙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清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大清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16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红外感应的防夹电动床
- 下一篇:骨水泥组合物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