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火隔音的实木复合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81703.9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42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谷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市谷庆门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16 | 分类号: | E06B5/16;E06B5/20;E06B3/7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张加宽 |
地址: | 238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火 隔音 实木 复合门 | ||
本发明涉及实木复合门,特别的是一种防火隔音的实木复合门,包括门扇,所述的门扇包括门扇外框及镶嵌在门扇外框内侧相互平行且间隔布置的至少三块门堵板,相邻门堵板临近的侧面上粘接有阻燃PET薄膜;所述的相邻门堵板之间填充有隔音材料,且相邻门堵板之间的隔音材料的堆积密度介于80‑120kg/m3,本发明提供的实木复合门,兼具了防火和隔音的效果,通过多层门堵板之间的PET阻燃薄膜相互配合,防止火势借由实木复合门的蔓延;相邻的门堵板之间填充有不同堆积密度的隔音材料,可以过滤不同频率的声音,确保好的隔音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木复合门,特别的是一种防火隔音的实木复合门。
背景技术
实木复合门是木材加工行业的重要终端产品。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为实木复合门行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批量需求相适应,我国实木复合门一改“木匠上门”手工制作的传统和产品单一实用的形象,迅速转入“规模化定制设计”、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产品由实用向装饰、环保综合发展的全新阶段,使我国几年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实木复合门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
单纯的实木复合门不具备阻燃性,在发生火灾时,不能阻止火势的蔓延,而且往往是第一个被烧毁的对象,不能起到保护屋内不被烧毁的作用,现有的实木复合门有些也具有防火功能,实现该功能是通过在实木复合门中添加防火板,但是防火板存在着对火灾烟气的阻隔性能差,板材强度差等缺点,防火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开发出防火效果更好的实木复合门就很有必要。此外,现有的实木复合门的隔音效果也不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防火隔音效果的实木复合门,且针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隔断,确保实木复合门的隔音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防火隔音的实木复合门,包括门扇,所述的门扇包括门扇外框及镶嵌在门扇外框内侧相互平行且间隔布置的至少三块门堵板,相邻门堵板临近的侧面上粘接有阻燃PET薄膜;所述的相邻门堵板之间填充有隔音材料,且相邻门堵板之间的隔音材料的堆积密度介于80-120kg/m3。
本发明提供的实木复合门,在门堵板的内侧粘接有阻燃PET薄膜,在本发明中的至少三块门堵板上有四层阻燃PET薄膜,当一侧的门堵板被烧毁,阻燃PET薄膜可以有效的阻断并防止火势通过门进行蔓延;而门堵板之间填充的不同堆积密度的隔音材料可以有效的对不同频率的声波进行过滤,有效提高实木复合门的隔音效果。
作为本发明中实木复合门的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的门扇外框内设有平行且间隔布置的第一、第二、第三门堵板,所述的第一、第二门堵板和第二、第三门堵板相邻的侧面上粘接有阻燃PET薄膜,所述的第一、第二门堵板之间填充有堆积密度为80-100kg/m3的隔音材料,所述的第二、第三门堵板之间填充有堆积密度为100-120kg/m3的隔音材料。
进一步的,根据本发明,阻燃PET薄膜为添加了阻燃剂的PET聚酯切片经熔融共挤、双向拉伸得到的薄膜,PET薄膜的厚度偏薄时,其阻燃效果较差,而厚度偏厚时也不利于控制成本,本发明中所述的阻燃PET薄膜的厚度为100-188μm。
进一步,所述的阻燃PET薄膜的厚度优选为150μm。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中所述的隔音材料为玻化微珠,玻化微珠由于表面玻化形成一定强度的颗粒状,理化性能十分稳定,耐老化耐候性强,具有优异的绝热、防火和吸音性能。所述的玻化微珠的制备方式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即精选特殊粒径的矿砂,在电路加热方式下膨化,通过对温度和原料滞空时间的精确控制,使产品表面熔融,气孔封闭,呈不规则球状颗粒,内部多空腔结构,表面玻化封闭,光泽平滑。采用不同堆积密度的玻化微珠填充在相邻的门堵板之间可以有效的过滤不同频率的声波,确保隔音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市谷庆门业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市谷庆门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817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