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敏感设备电压暂降抗扰度测试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2089.6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5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莫文雄;王勇;李智宁;许中;马智远;栾乐;叶建斌;崔晓飞;郭倩雯;周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余永文 |
地址: | 5106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敏感 设备 电压 暂降抗扰度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敏感设备电压暂降抗扰度测试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设置暂降起始角、相位跳变和谐波含量,以残余电压幅值为纵轴,暂降持续时间为横轴,从设定残余电压幅值上限值,以第一残余电压幅值下降间隔测试,到出现第一受扰点,取第一受扰点及其附近不受扰点构成细化区间,从细化区间上限以第二残余电压幅值下降间隔,测得第二受扰点,得对应极限耐受上限值;从极限耐受上限值,以第一时间间隔测试,到出现第三受扰点,取第三受扰点及其附近不受扰点构成细化区间,从细化区间上限以第二时间间隔测试,测得第四受扰点,得对应临界受扰时间获取敏感设备的抗扰度参数。该方案的测试结果更加全面精确地反应敏感设备经历电压暂降时的抗扰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敏感设备电压暂降抗扰度测试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近现代以来,一批新型的电力设备在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广泛应用,但设备的精密性也决定了其更容易受到电网扰动的影响,对供电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迫使供电企业以及电力用户更加关心电能质量问题。在诸多电能质量问题中,又以电压暂降最为突出。当发生电压暂降时,会使得接触器、变频调速装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嵌入式处理器等敏感设备工作失常,这些敏感设备大多应用在电信、半导体、汽车制造等行业,给这些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降低电压暂降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电压暂降对敏感设备的影响机理及相应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敏感设备的电压暂降抗扰度试验标准,规定了电压暂降试验相关的测试项、仪器连接和精度要求,但在相位跳变、波形畸变、多重暂降等多方面缺乏详细的测试说明及规定,另外对敏感设备电压暂降抗扰度的测试精度规定上还略显粗糙。
传统的电压暂降测试方案,难以反映不同工况下对多种电压暂降的响应特性,导致无法全面准确地测试敏感设备抗扰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电压暂降测试方法无法全面准确地测试敏感设备抗扰度的问题,提供一种敏感设备电压暂降抗扰度测试方法和系统。
一种敏感设备电压暂降抗扰度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设置初始测试条件,所述测试条件包括设定的暂降起始角、相位跳变和谐波含量,以残余电压幅值为坐标轴纵轴,暂降持续时间为坐标轴横轴进行测试;
S2,设定残余电压幅值上限值,在所述测试条件下,从所述残余电压幅值上限值开始,以第一残余电压幅值的下降间隔进行测试,直到出现敏感设备的第一受扰点,取第一受扰点及第一受扰点附近的不受扰点构成细化区间,从细化区间上限以第二残余电压幅值的下降间隔进行测试,测得第二受扰点,所述第二受扰点对应的残余电压幅值为极限耐受上限值,其中,所述第二残余电压幅值小于第一残余电压幅值;
S3,从所述极限耐受上限值开始,在所述测试条件下,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测试,直到出现敏感设备的第三受扰点,取第三受扰点及第三受扰点附近的不受扰点构成细化区间,从细化区间上限以第二时间间隔进行测试,测得第四受扰点,所述第四受扰点对应的暂降持续时间为临界受扰时间,其中,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小于第一时间间隔;
S4,根据所述极限耐受上限值和临界受扰时间获取敏感设备对应的抗扰度参数。
一种敏感设备电压暂降抗扰度测试系统,包括:
条件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初始测试条件,所述测试条件包括设定的暂降起始角、相位跳变和谐波含量,以残余电压幅值为坐标轴纵轴,暂降持续时间为坐标轴横轴;
第一测试模块,用于设定残余电压幅值上限值,在所述测试条件下,从所述残余电压幅值上限值开始,以第一残余电压幅值的下降间隔进行测试,直到出现敏感设备的第一受扰点,取第一受扰点及第一受扰点附近的不受扰点构成细化区间,从细化区间上限以第二残余电压幅值的下降间隔进行测试,测得第二受扰点,所述第二受扰点对应的残余电压幅值为极限耐受上限值,其中,所述第二残余电压幅值小于第一残余电压幅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20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