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需加设阻尼器的多方向宽频域的隔减振/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3987.3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8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岭市鼎力标准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E04B1/36 |
代理公司: | 33288 杭州知管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占伟彬<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175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锯齿状突起 突起 多方向 宽频域 阻尼器 减振 钢板 粘弹性材料层 交替叠合 上表面 水平向 下表面 错开 硫化 叠层 竖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需加设阻尼器的多方向宽频域的隔减振/震装置,其包括:所述叠层支座由第五钢板(6)与粘弹性材料层交替叠合硫化而成;其中,第五钢板(6)的上表面设置有突起的第一锯齿状突起(6‑1)、下表面设置有突起的第二锯齿状突起(6‑2);第一锯齿状突起(6‑1)与第二锯齿状突起(6‑2)的突起和凹槽相互错开对应;第一锯齿状突起(6‑1)和第二锯齿状突起(6‑2)的数量均为两条以上。采用本发明的多方向宽频域的隔减振/震装置,能够在不加设阻尼器的情况下,也具有较好的竖向和水平向阻尼。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结构的减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需加设阻尼器的多方向宽频域的隔减振/震装置。
背景技术
CN106836925公开了一种多方向宽频域的隔减振/震装置,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上钢板和下钢板,还包括位于上钢板和下钢板之间的粘弹性支座,粘弹性支座通过螺栓与上钢板和下钢板连接固定,粘弹性支座外设置粘弹性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与上钢板与下钢板之间连接固定;粘弹性支座包括横向设置的顶板和底板,以及顶板和底板之间的叠层支座,叠层支座由粘弹性材料层和钢板依次交替叠合硫化而成,粘弹性支座内的钢板呈H型。H型钢板的作用在于:两侧的翼缘使得装置在常规工作状态下能够均匀柔和变形,提高装置鲁棒性。
上述文献提出了减振装置具有竖向刚度、竖向承载力和较高的阻尼力。但是,上述功能实质是依靠粘弹性阻尼器来实现。然而,在工程应用时,由于空间、尺寸等原因,需要隔减振/震装置的空间、尺寸小型化,无法安装附加的阻尼器装置。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在无需设置阻尼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水平方向以及竖向方向的高效隔振/震,以及具有较高的竖向阻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涉及一种无需加设阻尼器的多方向宽频域的隔减振/震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加设额外的阻尼器来保证装置水平、竖向的隔减振/震功能、竖向阻尼功能,而造成装置体型较大的问题。
一种无需加设阻尼器的多方向宽频域的隔减振/震装置,包括:第一钢板1、第二钢板2、第三钢板4、第四钢板5、叠层支座3,第一钢板1下方依次为:第二钢板2、叠层支座3、第三钢板4、第四钢板5;第一钢板1和第四钢板5相对设置;叠层支座3与第二钢板2、第三钢板4构成粘弹性支座;
所述叠层支座由第五钢板6与粘弹性材料层交替叠合硫化而成;
其中,第五钢板6的上表面设置有突起的第一锯齿状突起6-1、下表面设置有突起的第二锯齿状突起6-2;
第一锯齿状突起6-1与第二锯齿状突起6-2的突起和凹槽相互错开对应;
第一锯齿状突起6-1和第二锯齿状突起6-2的数量均为两条以上。
进一步,在相邻的第一锯齿状突起6-1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回折板6-3,回折板6-3与第五钢板6平行。
进一步,第一锯齿突起6-1的形状设置为圆弧状或者圆形设置,且第五钢板的多条第一锯齿突起6-1的圆心同心;第二锯齿突起6-2的形状设置为圆弧状或者圆形设置,且第五钢板的多条第二锯齿突起6-2的圆心同心。
进一步,第一锯齿状突起与第二锯齿状突起的数量分别在3条以上,从第五钢板边缘到中心方向上,相邻的第一锯齿状突起的间距逐渐增大,相邻的第二锯齿状突起的间距逐渐增大。
进一步,第一锯齿突起6-1中的凸起6-4和凹槽6-3为弧状。
进一步,所述第五钢板的形状为矩形或者圆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本发明不需设置阻尼器,支座也具有较好的水平向阻尼和竖向阻尼。
第二,在竖向作用下,通过相邻的第五钢板之间设置锯齿状突起、回折板,使得在竖向反复作用下,粘弹性材料层构造出剪切面,从而获得较大的竖向阻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岭市鼎力标准件有限公司,未经温岭市鼎力标准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39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