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冷却水处理用体系及其应用和循环冷却水处理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95424.8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9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郦和生;吴颖;秦会敏;谢文州;楼琼慧;张春原;王洪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10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冷却水处理 循环冷却水系统 生物絮凝剂 循环冷却水 沉降剂 应用 深度处理设备 生态浮岛 产酸菌 换热管 回用水 速率和 补水 粘附 微生物 腐蚀 水质 | ||
1.一种循环冷却水处理用体系,其特征在于,该体系含有生态浮岛、沉降剂和产酸菌,其中,所述沉降剂为生物絮凝剂和/或产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系,其中,所述沉降剂与所述产酸菌的重量比为1:0.01-100,优选为1:0.05-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体系,其中,所述沉降剂为产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
优选地,所述沉降剂为产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的死菌体和/或活菌体,优选为活菌体;
优选地,所述产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选自曲霉属(Aspergillu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酵母属(Saccharomyces)、红球菌属(Rhod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中的至少一种产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
优选地,所述产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选自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胶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体系,其中,所述产酸菌为产酸芽孢杆菌;
优选地,所述产酸菌选自芽孢杆菌属(Bacillus)、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脂环酸芽孢杆菌属(Alicyclobacillus)中的至少一种产酸菌;
更优选地,所述产酸菌选自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斯密氏芽孢杆菌(Bacillus smithii)、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左旋乳酸芽孢杆菌(Bacillus laevolacticus)、消旋乳酸芽孢杆菌(Bacillus racemilacticus)、气球芽孢杆菌(Bacillus vesicuiferous)、丁酸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utyricum)、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酸热脂环酸芽孢杆菌(Alicyclobacillusacidocaldarius)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产酸菌选自凝结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左旋乳酸芽孢杆菌、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和酸热脂环酸芽孢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体系,其中,所述生态浮岛、所述沉降剂和所述产酸菌各自分开保存;
或者,所述沉降剂和所述产酸菌共同保存,但它们与所述生态浮岛分开保存。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体系,其中,所述体系还含有调节剂,所述调节剂为盐酸、硝酸和硫酸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调节剂的含量使得所述循环冷却水以CaCO3计的钙度和碱度之和为500-1500mg/L,优选为600-1000mg/L。
7.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体系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以回用水为补水的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
8.一种循环冷却水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生态浮岛、沉降剂和产酸菌投加至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其中,所述沉降剂为生物絮凝剂和/或产生物絮凝剂的微生物;
优选地,所述循环冷却水系统以回用水为补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于每L循环冷却水,所述生态浮岛的总面积为1-8cm2,优选为1.5-6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542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