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冷分离CO、H2 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7339.5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3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曹卫华;文向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J3/02 | 分类号: | F25J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1700 四川省成都市郫***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冷分离 co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冷分离CO、H2的双循环甲烷洗涤系统,它包括主换热器、甲烷洗涤塔、氢汽提塔、脱甲烷塔、塔顶冷凝器、脱氮塔、甲烷液体泵、循环氮气压缩机和CO压缩机,它还公开了方法,它具有换热、甲烷洗涤、脱氢、脱甲烷、脱氮、氮气压缩制冷循环和CO压缩循环等步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大幅降低生产H2的能耗和投资,还可以提高CO和H2的回收率;发挥CO压缩循环的精馏能耗低及氮气循环的压缩能耗和投资低的双重优势;精馏负荷的控制可靠、稳定;还可以缩短装置的启动和提纯时间、减少启动阶段的放空量;能耗低、启动快、投资省、排放少,符合节能降耗的大趋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冷气体分离领域,特别是一种深冷分离CO、H2的双循环甲烷洗涤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CO是重要的羰基合成原料气,由CO出发可以制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学品。目前制取CO的合成气主要来自于煤加压气化、天然气/石脑油蒸汽转化或焦炉煤气,在合成气中除了含CO、H2外,还含有少量的甲烷、氮气和氩气,鉴于生产乙二醇、醋酸和二甲基二酰胺等化工产品过程中对原料CO的纯度要求非常高(≥98.5%),因此需要将合成气中的氢气、甲烷、氮气和氩气等脱除。深冷分离技术工艺成熟,操作稳定、处理量大、产品纯度高、收率高,是目前CO分离的首选技术。
在乙二醇、乙醇合成装置中,生产CO的同时需要联产高纯度的H2(H2纯度≥99.9%),通常的做法是将CO深冷分离装置生产的富氢气送入PSA制氢装置中进一步提纯,富氢气中氢的含量越高,H2的回收率就越高、能耗越低。CO深冷分离装置中分离氢的方法主要有冷凝分离法和甲烷洗涤法,当合成气中甲烷含量超过2.5%时,就可采用甲烷洗涤法将富氢气中的氢含量提高至97~99%,从而提高CO和H2的回收率,同时降低装置的能耗。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号CN 101680713 B“通过低温蒸馏分离包含一氧化碳、甲烷、氢和可选的氮的混合物的方法”和美国专利US 6578377 B1‘Recovery of hydrogen andcarbon monoxide from mixtures including methane and hydrocarbons heavier thanmethane’均采用纯CO压缩、制冷循环,鉴于CO压缩机和膨胀机的效率较低、技术要求高,采用该种工艺的能耗和投资较大,同时装置启动、提纯的时间长,启动阶段的放空量大。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CN 201510014944.9 “一种高效分离合成气制取氢气及一氧化碳的方法及装置”采用纯氮气压缩、制冷循环,虽然氮气压缩机和膨胀机的效率较高、技术成熟,但精馏塔均采用常规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中蒸发器采用氮气和原料气做热源、冷凝器采用液氮做冷源,该种工艺要求循环氮气的压力高、流量大,存在精馏能耗过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深冷分离CO、H2的双循环甲烷洗涤系统及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73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