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物联网的杂波能量收集的固支梁混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98368.3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4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廖小平;陈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D7/16 | 分类号: | H03D7/16;H03H7/01;H03H7/5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0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联网 能量 收集 固支梁 混频 系统 | ||
1.一种面向物联网的杂波能量收集的固支梁混频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混频系统由混频器(1)、本地振荡器(2)、LC带阻滤波器(3)、AC/DC模块(4)、充电电池(5)和中频滤波器(6)构成;其中,输入信号从混频器(1)的输入端接入,混频器(1)与本地振荡器(2)相连,混频器(1)的输出端接中频滤波器(6)输入端,同时也连接LC带阻滤波器(3)的输入端,LC带阻滤波器(3)级联AC/DC模块(4),AC/DC模块(4)连接充电电池(5),中频滤波器(6)的输出端输出中频信号;实现了杂波能量的收集,改善了电磁兼容环境;
所述中频滤波器(6)为LC带通滤波器,其由第一平面电感(L1)、第二平面电感(L2)和第一电容式固支梁(K1)、第二电容式固支梁(K2)构成,其中,第一电容式固支梁(K1)的一端作为微波信号输入端口,另一端连接第一平面电感(L1),第一电容式固支梁(K1)的金属极板连接地,第一平面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平面电感(L2)、第二电容式固支梁(K2)相连,第二平面电感(L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容式固支梁(K2)的另一端悬空,第二电容式固支梁(K2)的金属极板引线作为滤波器的输出端;
所述LC带阻滤波器由第三平面电感(L3)、第四平面电感(L4)和第三电容式固支梁(K3)、第四电容式固支梁(K4)构成,其中,第四电容式固支梁(K4)的一端作为微波信号输入端口,另一端连接第四平面电感(L4),第四电容式固支梁(K4)的金属极板连接地,第四平面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平面电感(L3)、第三电容式固支梁(K3)相连,第三平面电感(L3)的另一端接地,第三电容式固支梁(K3)的另一端悬空,第三电容式固支梁(K3)的金属极板引线作为滤波器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物联网的杂波能量收集的固支梁混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C带通滤波器中,通过控制第一电容式固支梁(K1)和第二电容式固支梁(K2)的下拉驱动电极上的下拉驱动电压能够调节接入的电容C1、C2的大小从而调节LC带通滤波器的通带频域;LC带通滤波器的通带为f1≤f≤f2,其中所述LC带阻滤波器中,通过控制第三电容式固支梁(K3)和第四电容式固支梁(K4)的下拉驱动电极上的下拉驱动电压能够调节接入的电容C3、C4的大小从而调节LC带阻滤波器(3)的阻带频域与中频滤波器(6)的通带频域相同;LC带阻滤波器的通带为f≤f3或f≥f4,其中
其中,f1=f3,f2=f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物联网的杂波能量收集的固支梁混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电感(L1)、第二平面电感(L2)、第三平面电感(L3)、第四平面电感(L4)的结构相同,均设置在高阻硅衬底上,平面电感包括设置于高阻硅衬底上表面两端的第一段传输线(9)、第二段传输线(10),以及电感线圈(11),电感线圈(11)通过第一连接支撑柱(12)、第二连接支撑柱(13)分别与第一段传输线(9)、第二段传输线(10)连接并悬空在位于第一段传输线(9)上的氮化硅介质层(14)和第二段传输线(10)之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物联网的杂波能量收集的固支梁混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式固支梁(K1)、第二电容式固支梁(K2)、第三电容式固支梁(K3)、第四电容式固支梁(K4)的结构相同,均设置在高阻硅衬底上,电容式固支梁包括设置在高阻硅衬底上表面两端的第三段传输线(15)和第四段传输线(16),第三段传输线(15)设上有第一锚区(17),第四段传输线(16)上设有第二锚区(18),第一锚区(17)和第二锚区(18)之间架设有固支梁(19),固支梁(19)的下方设有一个金属极板(20),且固支梁(19)悬空在金属极板(20)上方,金属极板(20)的两端设置有固支梁的两个下拉电极,分别为第一下拉电极(22)和第二下拉电极(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向物联网的杂波能量收集的固支梁混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极板(20)上设有第一氮化硅绝缘介质层(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836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