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99913.0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4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隋文志;徐飞;隋新;贺佳贝;怀宝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41 | 代理人: | 曹少华 |
地址: | 15003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农业 污染 源头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世界人口剧增,必然从等量甚至不断减少的耕地土壤中获取更多的粮食, 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化肥和灌溉水用量也随之增加,化肥污染是在农业生产 中因施用大量化学肥料而引起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研究表明,氮肥的利 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 60%,水稻田灌溉水利用率为60%。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 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 了水体富营养化。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板结, 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 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 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 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方法,能 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作物秸秆全量深翻还田;
减施化肥,用等量的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作为营养补偿;
水稻田排水二次利用,将水稻排出的水分贮存在蓄水池中,作为灌溉用水;
作物全程立体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肥规律,肥料作为种肥和追肥施用, 先种肥,然后地面机械追肥一次,占施肥总量的30%,飞机航化追肥一次,占 肥料总量的10%。
作为优选,所述秸秆翻埋深度为25~30公分。
作为优选,所述化肥减施率为10%。
作为优选,所述种肥用量为施肥总量的60%。
作为优选,机械追肥占施肥总量的30%。
作为优选,飞机航化追肥占肥料总量的10%。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秸秆循环利用、减施化肥和水稻 田排水二次利用技术的优化,可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和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氮 磷排放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节本增效,作物产量与 常规方法持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举实施例,对本 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作物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秸秆翻埋深度为25~30公分;
减施10%的化肥,用等量的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作为营养补偿;
水稻田排水二次利用,将水稻排出的水分贮存在蓄水池中,作为灌溉用水;
作物全程立体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肥规律,肥料作为种肥和追肥施用, 种肥用量为施肥总量的60%,地面机械追肥一次,占施肥总量的30%,飞机航 化追肥一次,占肥料总量的10%。
以下为本方法的试验结果
旱田作物以玉米种植为例,水田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例;2015~2016年试验 在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和梧桐河农场试验田完成。
土壤为沙壤土。玉米品种为垦单6号;供试肥料为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 钾。
试验共设2个处理,不设重复,试验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每个处理1000 平方米,处理1为本案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种植技术;处理2为常规种植技 术。处理1实施方案为,秋季收获时作物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秸秆翻埋深度为 25~30公分,施肥量为化肥423公斤/公顷+生物有机肥47公斤/公顷,其中种 肥用量为施肥总量的60%,地面机械追肥一次,占施肥总量的30%,飞机航化 追肥一次,占肥料总量的10%。处理2实施方案为,秸秆不还田,施肥总商品 量为470公斤/公顷,其中种肥用量为施肥总量的60%,地面机械追肥一次, 占施肥总量的40%。
水稻试验区位于梧桐农场,地理坐标为:土壤为草甸白浆土。水稻品种为 垦稻23号;供试肥料为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施肥总商品量为490公斤/ 公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未经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99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沙土地耕种层的综合改良方法
- 下一篇:寒地稻田秸秆优化还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