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0641.1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4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马必鹉;董安钢;张家奇;夏浩孚;陈延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轻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1/65 | 分类号: | C09K11/65;H01L33/50;B82Y20/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马广旭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量子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准备内衬绝缘材质的不锈钢材质的反应釜,反应釜内设置有通交流电源的电极,反应釜内充双氧水溶液;(2)、将富勒烯、季铵盐、季铵碱,充分混合,制成前驱溶液;前驱溶液注入双氧水;(3)、密闭反应釜,加热、通电、冷却,(4)、冷却后的生成溶液,在溶液中滴加多胺类溶液;(5)、步骤(4)中的溶液迅速转移至高速离心机,取上层清液。本发明的黄光量子点和成熟的蓝光稀土荧光粉的结合,复合了两者的优势,规避了其劣势,思路新颖,发光效率高,显色指数较高而容易调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黄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LED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已经商用的白光LED是利用发射450-470纳米蓝光的GaN基质LED芯片和表面涂覆的蓝光激发黄光发射的荧光粉,主要是铈掺杂的铝酸钇荧光粉。这种商用的荧光粉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较差的色饱和度和色温的不稳定性。
紫外激发白光LED光源是通过LED光激发红、绿、蓝三基色的荧光粉而产生各色荧光,再混合这些荧光和LED光实现的。这种白光LED由于三基色俱全,因而具有高的显色指数,高的发光效果,且色温可调,而且这一荧光体系很容易获得。因此,紫外激发的LED成为目前的趋势。
荧光粉稀土掺杂铝硅酸盐、氮化物、硅酸盐的粉末是荧光粉的成熟体系。而现在科研成熟、市场前景广阔的量子点已经越来越成为一支LED领域的生力军。Q-LED相比传统的LED器件具有光谱半峰宽窄、光色纯、色衰减少、使用寿命长、器件发光颜色更为清新亮丽等优点,因此,量子点和稀土矿物荧光粉的复合元件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得到研发和使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成本低,两种荧光粉末的单色性和调配性好,且显色指数高。
发明内容:一种黄光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内衬绝缘材质的不锈钢材质的反应釜,反应釜内设置有通交流电源的电极,反应釜内充有浓度0.5~0.8%的双氧水溶液,溶质为超纯水;
(2)、将重量比为1:5:(5.2~5.5)富勒烯、季铵盐、季铵碱,充分混合,制成前驱溶液;按照体积比为前驱溶液:反应釜内双氧水=1:(35~40)的标准,往反应釜内注入前驱溶液;
(3)、密闭反应釜,将反应体系加热到195~230℃,反应时间共35~45min,每隔8-10min通电一次,交流电压55~60V,每次持续通电3~5min,反应结束关闭反应釜电源和反应釜加热装置,自然冷却;
(4)、取出冷却后的生成溶液,在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3.5~5%的多胺类超纯水溶液,滴加体积比例为生成溶液体积的0.4~1%;
(5)、步骤(4)中的溶液迅速转移至高速离心机,将上层清液取出即得黄光量子点。
作为优选,所述不锈钢反应釜的内衬绝缘材质为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耐温300℃,且耐腐蚀和强度均比较高,适合做内衬。
作为优选,所述季铵盐、季铵碱中有一者的氮上连有12~18碳的烷基、两个碳原子数1~6的烷基和一个R基,R基为苯基、苄基或碳原子数1~6的烷基,所述季铵盐的阴离子为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溴离子中的一种。季铵盐、季铵碱的N原子接的基团的选择决定了其性质,这种基团的组合保证了一定的供电性和空间我位阻性质。
作为优选,所述多胺类为含有碳原子数1~3的烷基和至少一个伯胺基的二胺或三胺。多胺类符合碱性弱、链长短,又具有烷基性质的调和性。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釜具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确保反应釜内反应完的液体冷却至室温的时间不少于12h。缓慢退火得到的量子点溶液质量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轻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轻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06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