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氢气和碳电极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2918.4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67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汉平;陈伟;陈应泉;杨海平;王贤华;邵敬爱;张雄;曾阔;张世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06 | 分类号: | C01B3/06;C01B3/32;C01B3/38;C01B32/324;C01B32/336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王世芳;李智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质 气化 氢气 活化 制备 多孔碳电极材料 碳电极材料 活化剂 甲烷重整反应 水气转换反应 水蒸气 高值化利用 充分混合 分离提供 粉碎干燥 富氢气体 绿色环保 能源消耗 氢气过程 制备过程 孔隙率 气化气 提纯 催化 焦炭 能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氢气和碳电极材料的方法,制备过程如下:将粉碎干燥后的生物质与绿色活化剂进行充分混合,在水蒸气和绿色活化剂的作用下,生物质发生多重气化活化反应,得到孔隙率发达的多孔碳电极材料;生成的气化气经后续的甲烷重整反应及水气转换反应,得到富氢气体产品。本发明在制备氢气过程中,气化温度较低,降低了能源消耗,并后续进一步催化提纯处理,提升氢气浓度和产量,为后期分离提供基础;气化焦炭经绿色活化转为为多孔碳电极材料,提高了生物质的利用率。整个气化活化过程绿色环保、操作简便、能耗少、成本低。本发明方法有利于实现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氢气和碳电极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唯一可再生碳源等特点,资源问题非常丰富,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但由于其能量密度低,直接燃烧的利用效率很低,为了提高其利用率,通常需要对其进行热化学转化。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当前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它能够将生物质转化为高品质的气体燃料,主要有空气气化、富氧气化、蒸气气化等。其中,水蒸气气化因其工艺简单,成本低,气化气热值高,氢气产量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与应用。
目前,生物质水蒸气气化技术,主要目标是获得氢气产品,或者高热值的合成气。为了提高H2产量,提高气化温度,原位增强气化脱CO2等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但是,这些方法都会造成碳原子利用率急剧下降,从而导致生物质的利用率降低。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焦炭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而生物质气化焦炭是一种多孔碳质材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平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电极材料、吸附剂、催化剂等领域。
而目前制备碳电极材料常用KOH,ZnCl2和H3PO4等活化剂提高碳的孔隙率,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碱性或酸性,在较高的反应温度下极易造成设备腐蚀,因此有待寻找新型绿色活化剂,降低对设备腐蚀性。
综上所述,目前的生物质蒸气气化方法,仅关注单一的气体产品,对焦炭副产品利用率不高,极大地降低了生物质利用率,同时气化温度较高,能源消耗较大,所用原材料还会对设备造成腐蚀损害,因此亟需寻找新型高效的生物质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和改进需求,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利用生物质制备氢气和碳电极材料的方法,实现生物质在水蒸气和绿色活化剂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制备高附加值的富氢气体和孔隙率发达的多孔碳电极材料,对设备腐蚀小,极大的提高了生物质利用价值。本发明方法解决了生物质高附加值利用以及设备腐蚀的问题。
S1:将粉碎并干燥后的生物质与绿色活化剂进行充分混合,得到反应原料,
S2:待一级固定床反应器达到550℃~650℃的反应温度,将水蒸气与惰性气体通入反应器内,并将反应原料放入反应器内,生物质发生气化活化反应,反应时间为20min~60min,
S3:将步骤S2获得的气化气通入二级固定床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反应温度为400~500℃,反应时间为20~60min,该步骤用于降低甲烷和二氧化碳含量,提升氢气浓度和产量,
S4:将步骤S3重整后的气化气通入三级固定床反应器,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水气转换反应,反应温度为400~500℃,反应时间为20~60min,该步骤用于降低一氧化碳含量,进一步提升氢气浓度和产量,
S5:将步骤S4得到的富氢气化气经冷却后,获得得富氢气体产品,
S6:步骤S2获得的固体产物即为多孔碳,反应完成后,经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
S7:将步骤S6中的多孔碳进行酸洗,然后用过量的去离子水过滤冲洗,直到滤液成中性后再干燥,获得多孔碳电极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29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