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花青素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寨卡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3223.8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47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朱维良;钟劲;施一;徐咏芬;徐志建;朱正诞;郭明哲;宋豪;段文倩;邵强;叶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353 | 分类号: | A61K31/353;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刘锋;郑丹 |
地址: | 20120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花青素 化合物 制备 抗寨卡 病毒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式(I)所示的原花青素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抗寨卡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提供了式(I)所示的原花青素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该类化合物能有效抑制寨卡病毒的扩增,可作为先导化合物,发展为预防和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药物。活性化合物在抑制剂量下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且具有共同的母核结构,但母核结构不具备抗病毒活性。其中,活性化合物原花青素被发现在非洲绿猴肾细胞和人脑胶质瘤细胞中均有抗寨卡病毒的活性。该类化合物具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用途发明领域,具体地,涉及原花青素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寨卡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为单股、非节段、正链RNA病毒,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隶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与登革病毒(DengueVirus)、黄热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Virus)和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等黄病毒有亲属关系,具有极强的传染性。2015年,中南美洲(巴西及哥伦比亚)和非洲(佛得角)报告发生寨卡疫情,随后,逾13个美洲国家报告存在寨卡病毒感染,欧洲、亚洲、大洋洲多个国家也陆续发现输入性病例。据巴西卫生部门初步估计,2015年,巴西大约有四十四万到一百三十万例寨卡病毒感染,这说明寨卡病毒疫情在地域上有快速扩大之势。另外,科学家怀疑寨卡病毒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在巴西寨卡疫区,当地卫生局发现婴儿头小畸形(Microcephaly)和吉兰-巴雷综合症(Guillain-BarréSyndrome)患者的数量有所上升。事实上,自2015年寨卡疫情爆发以来,巴西已出现超过4100例新生儿头小畸形。基于寨卡疫情迅速蔓延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相关国家政府都提出了紧急应对措施。因此,寻找有效的抗寨卡病毒药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原花青素及其类似物具有儿茶素的母核结构。该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葡萄籽、松树皮等植物中。目前由于其抗氧化性,而在市场上被当作人体内的自由基清除剂,应用为保健品。此外,有文献报道该类化合物在抗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AVirus)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活性。但除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外,尚未有其他化合物关于抗寨卡病毒活性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原花青素类化合物的新用途。
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下式(I)所示的原花青素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抗寨卡病毒的药物中的应用:
其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羟基、甲基、甲氧基、-COR5、R5为羟基取代的苯基;R1、R2、R3和R4不同时为氢,且式(I)所示的原花青素类化合物不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优选地,
R1选自氢、羟基、
R2选自氢、羟基、
R3选自氢、羟基、-COR5或R5为羟基取代的苯基;
R4选自氢、羟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32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