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湿阻燃尼龙及纤维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7029.7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3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冯新星;张华;王修行;来侃;张长琦;潘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69/42 | 分类号: | C08G69/42;D01F6/8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春霞 |
地址: | 10001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湿 阻燃 尼龙 纤维 以及 它们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湿阻燃尼龙及纤维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所述吸湿阻燃聚酰胺66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含磷阻燃剂、二元胺和脂肪族二元醇在水中依次经预聚反应和聚合反应得到阻燃剂预聚体;(2)在聚酰胺66的聚合过程中加入吸湿基团单体和所述阻燃剂预聚体即得。本发明克服了共混法中加入大量阻燃剂致使降低材料力学性能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共聚法存在工艺复杂、反应控制困难等问题。本发明制备出吸湿阻燃尼龙及纤维,进一步提高聚酰胺的吸湿性与阻燃性,大大改善尼龙纤维织物穿着舒适性和安全阻燃性。本发明制成的织物具有很好的吸湿性及阻燃性,大大的改善了尼龙纤维织物的穿着舒适性和安全阻燃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湿阻燃尼龙及纤维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对于纺织面料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在穿着时的舒适性与服装面料的吸湿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服装面料的安全性与阻燃性能有重要关系,特别是特殊作业环境下舒适性与安全性尤为重要。众所周知,聚酰胺(俗名尼龙)是品种最全、性价比最好、综合性能的一类纤维材料,因此提出新的改性聚酰胺纤维材料。
对现有文献及专利检索发现,中国专利CN105086436A公布了通过阻燃剂红磷及其母粒或为溴系阻燃剂共混制得阻燃性尼龙,共混法存在加入阻燃剂量大,添加后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大等不良性能,而且选用阻燃剂污染比较大,与现在绿色化学理念背道相驰;中国专利CN103387666A和专利技术2005100022046以三聚氰胺、氰尿酸为原料制备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依旧是加入阻燃剂量大,添加后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大等不良性能;中国专利CN1266445A公开了“聚合物键合非卤素的阻燃组合物”,采用反应型阻燃剂CEPPA与尼龙66单体共聚得到阻燃尼龙66聚合物,反应型的阻燃剂CEPPA共聚到尼龙聚合物分子链中,使得原有的尼龙66聚合物阻燃性提高,但是没有解决在尼龙66聚合和加工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而致使阻燃单元分解技术问题;中国专利CN104746168A、CN104762689A公开了尼龙6与尼龙66采用阻燃剂羟甲基苯基次膦酸与氯化亚砜、醚反应制得氯甲基苯基次膦酸,然后再氨化反应制得阻燃预聚体氨甲基苯基次膦酸,整个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控制困难等问题,制得阻燃尼龙稳定性不够高。
中国专利CN200810120007.1中公开了一种高吸湿性聚酰胺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水溶性改性聚合树脂和尼龙6混合制成切片后进行纺丝,再将所得纤维放进50℃的稀碱液(0.3%NaOH)中超声震荡溶解2小时来除去约15%水溶性成分,最终得到高吸湿性尼龙纤维;中国专利CN200810242726.0由织物通过浸轧吸湿排汗工作液来得到吸湿性能。然而,这些处理方式不但成本高、可行性差,而且工序复杂不易控制、改善效果不显著、耐久性不佳;中国专利CN201010220517.3中公开的一种纺织及其生产方法,采用苯甲醇对尼龙织物进行提高吸湿性能,但苯甲醇是苯的衍生物具有一定得毒性,且废液处理较为困难,此外该方法处理后再进行染色时,显色性存在问题。
综上,目前尚未见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高吸湿阻燃尼龙纤维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湿阻燃尼龙及纤维和它们的制备方法,为一种功能性尼龙共聚物,其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阻燃性,且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和力学性能,可制造纤维,克服共混法中加入大量阻燃剂致使降低材料力学性能问题。
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湿阻燃聚酰胺66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含磷阻燃剂、二元胺和脂肪族二元醇在水中依次经预聚反应和聚合反应得到阻燃剂预聚体;
(2)在聚酰胺66的聚合过程中加入吸湿基团单体和所述阻燃剂预聚体,即得所述吸湿阻燃聚酰胺66。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阻燃剂预聚体的重均分子量可为2000~4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70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的玻璃脱墨剂
- 下一篇:衣物处理装置的脱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