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07524.8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7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飞伦利斯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5 | 分类号: | C22C9/05;C22C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硬度 模具 铜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合金,尤其涉及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还涉及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模具材料作为不锈钢模具时的致命缺点是容易形成粘结瘤,粘结瘤的成因为微观上板料与模具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粗键面,由于拉深过程中压边力较大,载荷由局部凸起部位承受单位压力很大;又因板料与模具间产生相对运动以及板料的塑性变形产生热能,使得润滑膜粘度下降,强度降低;板料上凸起部位在高压、瞬时高温、受运动剪切作用下,润滑膜破裂,板料与模具直接接触,板料凸起部位被模具凸起部位刮下成为碎片推入模具凸起部位前方,如温度足够高,使得碎片软化、熔化、枯焊在模具上,形成粘结瘤。粘结瘤一旦形成就很难脱落,且越粘越大,从而导致不锈钢板料拉深产品表面留下严重划痕。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还提供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
进一步的,其重量份计,分别为:
铝1-3份;
铜70-80份;
锰6-10份;
铬3-5份;
碳5-8份;
镍1-3份;
锌2-8份。
进一步的,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200-130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00-1150℃,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00-1250℃进行烧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模具铜合金的硬度较高,铜合金的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大大延长了使用周期,硬度较高,不用抛光也不用热处理,机械加工容易,减少工序节省时间,提高效益,同时制备方法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其重量份计,分别为:
铝1份;
铜70份;
锰6份;
铬3份;
碳5份;
镍1份;
锌2份。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20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00℃,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00℃进行烧铸。
实施例2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其重量份计,分别为:
铝2份;
铜75份;
锰8份;
铬4份;
碳6份;
镍2份;
锌5份。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25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25℃,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25℃进行烧铸。
实施例3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由以下组分组成:铝、铜、锰、铬、碳、镍和锌,其重量份计,分别为:
铝3份;
铜80份;
锰10份;
铬5份;
碳8份;
镍3份;
锌8份。
一种高硬度模具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步骤为:在燃烧炉中加入铜、锰和铬,升温至1300℃,进行搅拌,然后降温至1150℃,加入铝、镍、锌进行搅拌融化,最后加入碳,升温至1250℃进行烧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模具铜合金的硬度较高,铜合金的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大大延长了使用周期,硬度较高,不用抛光也不用热处理,机械加工容易,减少工序节省时间,提高效益,同时制备方法简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任何其他形式的限制,而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飞伦利斯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飞伦利斯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75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