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吸收-喷射复合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11174.2 | 申请日: | 2017-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5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恩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原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25B23/00 | 分类号: | F25B23/00;F25B41/04;F25B41/06;F25B49/04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孙诗雨;李宣宣 |
地址: | 45119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吸收 喷射 复合 制冷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吸收‑喷射复合制冷系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吸收式制冷系统不能充分利用低品位废热及太阳能,效率低下。本发明包括吸收循环子系统、喷射循环子系统和压力调节子系统,所述的发生器放气口通过高压喷射器与冷凝器相连,冷凝器与蒸发器相连,蒸发器通过低压喷射器与吸收器相连,吸收器的出口通过溶液换热器与发生器的溶液入口相连;所述汽化器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连接高压喷射器的动力喷嘴,另一路连接低压喷射器的动力喷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本发明解决了在低热源温度,低蒸发温度,高冷却水温度的条件下传统吸收式制冷系统因发生器放气不足而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吸收-喷射复合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大量的低品位热能尚未被人们充分利用。这些热能主要包括工业生产及活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以及地能和太阳能等。仅就废热而言,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总能源消费的50-60%是以废热的形式损失的。废热的温度范围较广,但对于低温废热,目前能够回收利用的方式较少。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相当一部分,而建筑能耗中的40%是空调能耗。目前废热、及太阳能制冷系统应用较多的是吸收式制冷系统,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但是传统单效溴化锂吸收式机组适用于热源温度在85-150℃之间,当发生温度较低时发生器放气不足,溶液循环倍率快速上升,热力系数迅速下降,当发生温度低于85℃时,机组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单效式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吸收式制冷系统不能充分利用低品位废热及太阳能,效率低下,提供一种充分利用低品位废热及太阳能的新型吸收-喷射复合制冷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吸收-喷射复合制冷系统,包括吸收循环子系统和喷射循环子系统,所述的吸收循环子系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和溶液换热器,所述的喷射循环子系统包括冷凝器、蒸发器、高压喷射器、低压喷射器和汽化器;所述的发生器放气口通过高压喷射器与冷凝器相连,冷凝器与蒸发器相连,蒸发器通过低压喷射器与吸收器相连,吸收器的出口通过溶液换热器与发生器的溶液入口相连;所述汽化器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连接高压喷射器的动力喷嘴,另一路连接低压喷射器的动力喷嘴。
还包括压力调节子系统,所述的压力调节子系统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第一能量调节阀、第二能量调节阀、第三能量调节阀、第四能量调节阀,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发生器内,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能量调节阀、第二能量调节阀、第三能量调节阀、第四能量调节阀、溶剂泵的电机相连接。
所述的吸收循环子系统还包括溶液泵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的喷射循环子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装置、预热器和制冷剂泵;所述的发生器的放气口经过预热器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连接到高压喷射器的引射室入口,另一路连接到第四能量调节阀然后跟高压喷射器出口会合连接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一个出口依次通过制冷剂泵、第一能量调节阀、预热器,然后连接汽化器,所述冷凝器的另一个出口通过第一节流装置连接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出口分为两路,一路连接低压喷射器的引射室入口,另一路经过第三能量调节阀后与低压喷射器出口会合连接至吸收器;所述吸收器的出口依次通过溶液泵、溶液换热器后连接到发生器溶液入口;所述发生器的溶液出口依次经过溶液换热器、第二节流装置后连接吸收器的溶液进口。
所述的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分别为热力膨胀阀、毛细管阀或电子膨胀阀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第一能量调节阀、第二能量调节阀、第三能量调节阀、第四能量调节阀分别为热动式能量调节阀、电磁式能量调节阀或电动式能量调节阀中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原工学院,未经中原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111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