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香蕉枯萎病拮抗菌以及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15997.2 | 申请日: | 201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27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凤;张发宝;逄玉万;黄巧义;唐拴虎;杨苞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2;A01P3/00;C05F15/00;C05F17/00;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刘书芝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香蕉 枯萎病 拮抗 以及 生物 有机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香蕉病害生物防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香蕉枯萎病拮抗菌以及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香蕉枯萎病拮抗菌,于2017年01月0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549,保藏名称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H‑6。本发明从发病蕉园健康香蕉根际土中,以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生理小种作为指示菌,经过平板初筛和复筛,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很强的平板抑制效果,将其制成生物有机肥应用于香蕉枯萎病防控,进一步研究其提高生防菌的防控效果,可丰富现有的枯萎病生防菌资源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香蕉病害生物防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香蕉枯萎病拮抗菌以及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侵染而引起香蕉维管束坏死的毁灭性土传真菌病害,该病会导致香蕉植株茎叶萎蔫甚至全部枯死,一旦爆发则难以遏制,严重影响了香蕉产业的发展。
目前已报道的香蕉枯萎病防控方法主要包括抗病品种培育、农艺防控、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控等,前三种措施都存在污染二次环境、成本较高和防效不稳定等问题,而生物防控具有环境友好型特点,是目前公认比较安全和有效的防控措施。
生物防控的基础在于筛选高效的生防菌株,已有很多研究论文和发明专利报道了防控枯萎病的生防菌和菌剂,包括放线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木霉、绿僵菌、耐寒短杆菌和非致病力尖孢镰刀菌等。由于我国在香蕉枯萎病防控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现有的生防菌资源库有限,且有些菌株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发生变异和退化现象,需要不断补充新的高效生防菌株。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有很强的平板抑制效果,提高生防菌的防控效果,丰富现有的枯萎病生防菌资源库。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含有所述的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菌剂,便于制备生物有机肥。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生物有机肥,是将上述拮抗菌与有机载体结合进行二次发酵得到的堆肥产品,该产品不仅为生防菌生长提供养分,也能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促进植物生长,减少病害发生。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将生防菌菌剂与有机载体结合进行二次发酵,获得生物有机肥产品,保障了其在土壤中有效定殖。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生物有机肥在香蕉枯萎病防控中的应用,有利于保障香蕉苗期和移栽后根际土壤中的拮抗菌数量,抵御枯萎病病原菌的入侵,最终防控病害发生。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香蕉枯萎病拮抗菌,于2017年01月0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549,保藏名称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 H-6。
本发明从发病蕉园健康香蕉根际土中,以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生理小种作为指示菌,经过平板初筛和复筛,获得具有平板抑制效果的拮抗菌,编号H-6,通过划线纯化获得拮抗菌单菌落,经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鉴定,确定所述拮抗菌的分类地位,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其中,16S rRNA基因与现有的类似菌种比对的最大额重合率为98%。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与其它多种芽孢杆菌不同,其在土传病害生物防控上的应用效果少见报道。研究表明,该菌对多种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如对杨树紫纹羽病原菌的抑菌圈达11.0mm。本发明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很强的平板抑制效果,将其制成生物有机肥应用于香蕉枯萎病防控,进一步研究其提高拮抗菌的防控效果,可丰富现有的枯萎病拮抗菌资源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159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