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全金属外壳手机的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17307.7 | 申请日: | 201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9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全刚;徐海艳;裴天齐;陆佳元;王建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48;H01Q1/50;H01Q1/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全金属 外壳 手机 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全金属外壳手机的天线,包括方形第一介质基板(9)和长条形第二介质基板(10),第二介质基板(10)右侧紧贴手机金属外框内侧,第一介质基板(9)右侧与第二介质基板(10)左侧相连,第一介质基板(9)顶端与第二介质基板(10)顶端平齐;第一介质基板(9)下表面满贴第一金属地板(0),第二介质基板(10)下表面设有构成三阶辐射槽的第二金属地板(4);在第一介质基板(9)上表面设有微带馈电端口(1)、第一微带馈线(2)、第一电容(5)、第二电容(6),还包括一端在第一介质基板(9)上表面、另一端在第二介质基板(10)上表面的第二微带馈线(3)。本发明的手机天线,结构简单、外形紧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手机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结构简单、外形紧凑的用于全金属外壳手机的天线。
背景技术
全金属外壳质感的手机不仅外形美观,且不易损坏,深受消费者们的青睐。如图1、2所示,全金属外壳手机通常包括金属背盖、金属外框,以及位于手机顶部的听筒11、感应器12、和前置摄像头,在手机前端PCB主板20上有后置摄像头14和指纹识别15,手机左侧的SIM卡插槽16,电池19位于手机中部,和手机后端PCB主板21相连接的USB插槽18耳机插孔17,天线部分①在手机右侧。SLOT22由全金属的背盖25和金属边框24形成,手机正面是LCD26,上面是TP23。
但手机的全金属外壳会屏蔽一切电磁信号,这对于手机通信无疑是致命的。因此,适于全金属外壳手机的天线至为重要。
为了有良好的收发讯品质,手机天线多半采用全方向性辐射场型的线性极化天线,如单极子天线(monopole)、平面倒F型天线(PIFA)等,上述天线的特点都具有近似全方位性的辐射场型,并具有结构简单,易与基板整合,制作成本低等优点,但是这类天线的缺点是带宽窄,均不能全面满足占用空间小且功能强的技术问题,并且不易在全金属手机中作为天线收发电磁信号。2007年,Chun-I Lin and Kin-Lu Wong在IEEE上发表的论文“Printed Monopole Slot Antenna for InternalMultiband Mobile Phone Antenna”,提出了一种用于手机中的SLOT Antenna。但是这种设计是宽槽SLOT,并且需要的净空也很大,难以在1.5mm的SLOT中安放,不适于现今全金属的手机。
总之,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手机天线结构不够紧凑,难以适用于全金属外壳手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全金属外壳手机的天线,结构简单、外形紧凑。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用于全金属外壳手机的天线,用于设置在手机金属背盖之前、金属外框之内,包括方形第一介质基板9和长条形第二介质基板10,所述第二介质基板10右侧紧贴手机金属外框内侧,第一介质基板9右侧与第二介质基板10左侧相连,第一介质基板9顶端与第二介质基板10顶端平齐;
所述第一介质基板9下表面满贴第一金属地板0,第二介质基板10下表面设有构成三阶辐射槽的第二金属地板4;
在所述第一介质基板9上表面设有微带馈电端口1、第一微带馈线2、第一电容5、第二电容6,还包括一端在第一介质基板9上表面、另一端在第二介质基板10上表面的第二微带馈线3,所述微带馈电端口1位于第一介质基板9左侧,所述第一微带馈线2一端与所述微带馈电端口1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电容5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微带馈线3一端与第一电容5的另一端相连,其另一端通过第一短路柱7与第二介质基板10下表面的第二金属地板4相连;
所述第二电容6一端与第二微带馈线3的侧面相连,另一端通过第二短路柱8与第一介质基板9下表面的第一金属地板0相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173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旋合扭力控制系统
- 下一篇:充气控湿检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