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阳离子掺杂淀粉微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20861.0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04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晨;杨超;王陶;张志智;尹泽群;刘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13/14 | 分类号: | B01J13/14;C08F251/00;C08F220/34;C08F226/02;C08J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离子 掺杂 淀粉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淀粉微球,以重量份数计,所述淀粉微球的原料包括如下组分:100份去离子水、2~20份淀粉、10~45份三乙醇胺、0.105~14.6份环氧氯丙烷、0.5~17.5份阳离子单体、0.001~0.2份引发剂、0.05~10份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300~800份烷烃类化合物、15~250份乳化剂、0.5~200份无机盐溶液,其中无机盐溶质占0.025~50份、有机溶剂300~800份;所述淀粉微球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称取淀粉加入到水中,然后加入三乙醇胺,在20~80℃下混合均匀,再加入环氧氯丙烷进行微交联反应;
(2)向步骤(1)得到的料液中加入阳离子单体,充分溶解混合后加入引发剂反应;
(3)向步骤(2)得到的料液中加入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得到水相A;
(4)称取烷烃类化合物,然后加入乳化剂,混合均匀至完全溶解后得到油相B;
(5)在30~60℃条件下,将步骤(3)得到的水相A和步骤(4)得到的油相B混合均匀,然后向混合液中缓慢匀速加入无机盐溶液和环氧氯丙烷,待无机盐溶液和环氧氯丙烷加入完毕后继续反应,反应完成后破乳并除去上层油相,然后经洗涤、干燥后得到微球。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以重量份数计,所述淀粉微球的原料包括如下组分:100份去离子水、5~15份淀粉、20~35份三乙醇胺、1.04~7.8份环氧氯丙烷、7.5~12.5份阳离子单体、0.02~0.1份引发剂、2~6份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50~550份烷烃类化合物、30~100份乳化剂、30~150份无机盐溶液,其中无机盐溶质占0.5~30份、有机溶剂250~550份。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淀粉微球的粒径可控范围为0.1~500μm。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淀粉微球粒径在粒径集中分布区间内呈均匀分布的多分散性,所述粒径集中分布区间内的粒径分布具有如下特征:将粒径集中分布区间均分成n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微球占比为:,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的淀粉为绿豆淀粉、木薯淀粉、甘薯淀粉、马铃薯淀粉、麦类淀粉、菱角淀粉、藕淀粉、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的淀粉为玉米淀粉和/或马铃薯淀粉。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的阳离子单体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二乙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的引发剂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中的任一种或任两种。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其结构如下:,其中:n为2-6之间的整数;R为碳数1-18的碳链,所述碳链为饱和碳链,为直链或支链。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其结构如下:,其中:n为3或4;R为碳数12-18的碳链,所述碳链为饱和碳链,为直链或支链。
11.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碳链除端基碳上含有取代的羟基、氨基或羧基,同一个碳上为单取代。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微球,其中,所述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二甲基十二烷基磺丙基铵盐、二甲基十六烷基磺乙基铵盐、二甲基十八烷基磺丁基铵盐、二甲基(3-羟基十二烷基)磺丙基铵盐、二甲基(6-氨基十四烷基)磺乙基铵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086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应设备及其用途
- 下一篇:利用针式喷管的多粒子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