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连接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22972.5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4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岱;齐弘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融创智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9/06 | 分类号: | H02G9/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0 | 代理人: | 赵宇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连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排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力排管又名电缆管、电力电缆管、水泥电缆管、电力排管、电力电力排管等。电力排管的突出特点是强度高、摩擦阻力小,可用于各种级别的道路敷设使用,内壁与电缆的摩擦阻力小是电力排管的最突出优点,明显低于玻璃钢、PVC等其它类别电缆管。通缆时减少了工井的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增加了电缆牵引长度。
而电力排管连接固定卡是一种对电力排管进行固定的装置,然而传统的电力排管的固定装置大多结构简单,且传统的电力排管的固定装置大多只能对单一直径大小的排管进行固定连接,使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管道连接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道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卡和第二固定卡,所述第一固定卡外边缘开设有连接卡槽,所述第一固定卡上表面开设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固定连接孔内插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通过连接螺母与第一连接卡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卡通过第一连接卡与第二固定卡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卡内侧设置有管口,所述管口内壁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壁中心处通过弹簧与管夹连接,所述一种管道连接机构还包括与之配套使用的第二连接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固定卡与第二固定卡之间相互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管夹的大小与卡槽的大小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固定连接孔共开设有两个,且两个固定连接孔关于第二固定卡竖直中心线相互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连接卡的形状与连接卡槽的形状一致,且大小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连接杆的外径大小与固定连接孔的内径大小相同。
本发明中,首先,该装置通过在第一固定卡和第二固定卡的内壁通过弹簧连接有管夹,通过弹簧的弹力作用可以对电力排管进行夹紧,且当电力排管发生震动时,通过弹簧的弹力作用可以降低震动对排管的损坏,其次,该装置通过第一连接卡可以将第一固定卡和第二固定卡进行连接,通过第二连接卡可以将两组固定卡进行连接,使所有固定卡构成一个主体,使排管的整体稳定性更强,再有,该装置通过在第一固定卡和第二固定卡内壁开设有卡槽,当排管直径较大时,管夹可以被压缩至卡槽内,减少管夹占用空间,增大了该装置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管道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连接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连接卡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第一固定卡、2-连接卡槽、3-第二固定卡、4-管夹、5-卡槽、 6-弹簧、7-管口、8-固定连接孔、9-第一连接卡、10-第二连接卡、 11-连接螺母、1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管道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卡1和第二固定卡3,第一固定卡1外边缘开设有连接卡槽2,第一固定卡1上表面开设有固定连接孔8,固定连接孔8内插设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 两端通过连接螺母11与第一连接卡9连接,第一固定卡1通过第一连接卡9与第二固定卡3连接,第二固定卡3内侧设置有管口7,管口7内壁开设有卡槽5,卡槽5内壁中心处通过弹簧6与管夹4连接,一种管道连接机构还包括与之配套使用的第二连接卡10。
第一固定卡1与第二固定卡3之间相互对称,管夹4的大小与卡槽5的大小相同,固定连接孔8共开设有两个,且两个固定连接孔8 关于第二固定卡3竖直中心线相互对称,第二连接卡10的形状与连接卡槽2的形状一致,且大小相同,连接杆12的外径大小与固定连接孔8的内径大小相同。
该装置通过在第一固定卡1和第二固定卡3的内壁开设有卡槽5,卡槽5内壁通过弹簧6连接有管夹4,通过弹簧6的弹力作用可以对电力排管进行夹紧,且当电力排管发生震动时,通过弹簧6的弹力作用可以降低震动对排管的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融创智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融创智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29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流输电线路交叉穿越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电缆地井侧定电缆导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