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油管柱及采油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25804.1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4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周舰;王锦昌;罗懿;刘岳龙;周瑞立;张凌筱;谭苗;赵润冬;陈旭;张立强;李璇;杨易骏;林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17/02;F16L9/18;F16L59/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胡伟华 |
地址: | 450006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油 管柱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油管柱及采油系统。本发明的采油管柱在注入高温流体时,采油管柱的保温管段阻止油井上部温度较低的地层与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热交换,防止高温流体热量的丧失,而导热管段又能够使油井下部温度较高的地层对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加热,提高了高温流体的温度,这样就能够高效地加热油井中的稠油,提高开采效率,同时采用导热管段与保温管段的配合使用,能够降低保温管段的长度,从而降低采油管柱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油管柱及采油系统。
背景技术
油田开采时需要通过采油管柱向油井中注入高温流体,为减少高温流体与地层发生热交换使其温度降低,一般采用保温油管作为采油管柱,这样在注入高温流体时能够减弱上部温度较低的地层与采油管柱中注入的高温流体发生热交换,但是保温油管不会完全保温,其内部的高温流体在向下流通时仍然会有热量丧失,而且地层的温度越向下温度越高,随着高温流体向下的通入,高温流体的温度会逐渐与地层的温度接近,此时高温流体再向下流动时,其温度就会低于下部地层的温度,但是此时由于采油管柱为保温油管,会阻止该部分温度较高的地层对采油管柱中的流体进行加热,使流体温度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无法高效地加热油井中的稠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加热油井中的稠油的采油管柱;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使用上述采油管柱的采油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采油管柱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采油管柱,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在向油井中注入高温流体时避免油井温度较低的地层与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热交换的保温管段以及用于使油井下部温度较高的地层能够对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加热的导热管段。采油管柱在注入高温流体时,采油管柱的保温管段阻止油井上部温度较低的地层与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热交换,防止高温流体热量的丧失,而导热管段又能够使油井下部温度较高的地层对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加热,提高了高温流体的温度,这样就能够高效地加热油井中的稠油,提高开采效率,同时采用导热管段与保温管段的配合使用,能够降低保温管段的长度,从而降低采油管柱的成本。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保温管段与导热管段可拆连接,方便安装。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保温管段由多根保温油管管节首尾连接而成,降低成本,方便安装。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保温油管管节包括外管、内管以及填充在内外管之间的保温介质,相邻两个保温油管管节的内管通过隔热衬套连通,相邻两个保温油管管节的外管通过接箍连接,相邻两个保温油管管节的外管通过接箍连接,提高保温油管管节之间的连接强度及密封性能,从而提高保温性能。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所述保温油管管节的内管具有一定的预拉伸量以弥补内管受热膨胀后的伸长量。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所述内管的两端设有扩口结构并通过扩口结构固定连接在外管的内壁上,所述衬套插装在扩口结构中并固定。
本发明的采油系统采油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采油系统,包括采油树以及连接在采油树上的采油管柱,所述采油管柱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在向油井中注入高温流体时避免油井温度较低的地层与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热交换的保温管段以及用于使油井下部温度较高的地层能够对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加热的导热管段。采油管柱在注入高温流体时,采油管柱的保温管段阻止油井上部温度较低的地层与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热交换,防止高温流体热量的丧失,而导热管段又能够使油井下部温度较高的地层对采油管柱中的高温流体进行加热,提高了高温流体的温度,这样就能够高效地加热油井中的稠油,提高开采效率,同时采用导热管段与保温管段的配合使用,能够降低保温管段的长度,从而降低采油管柱的成本。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保温管段与导热管段可拆连接,方便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58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