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恒压微气泡发生器供气的臭氧气浮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25959.5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17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金鑫;金鹏康;王锐;王丹;蒋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C02F1/78;C02F1/5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恒压微 气泡 发生器 供气 臭氧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恒压微气泡发生器供气的臭氧气浮装置及方法,该装置由臭氧气浮区I、隔膜式恒压溶臭氧微气泡发生装置II和臭氧发生系统Ⅲ组成,臭氧气浮区I进水,通过混凝、臭氧氧化和气浮协同作用净化污水,微气泡发生装置II,产生恒压溶臭氧的微气泡通过内循环方式进入臭氧气浮区I,臭氧发生系统Ⅲ由纯氧生成臭氧,通过隔膜式恒压泵作用完成压力溶臭氧空气水的生产,本装置解决了现有臭氧气浮装置工序繁复,设备繁多的不足,具有供溶气水压力恒定,微气泡直径分布窄,节能高效的特点。通过本装置为臭氧空气气浮体系提供恒压微气泡,获得废水深度处理最佳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臭氧气浮,特别涉及臭氧空气在水中的加压溶解,为一种利用恒压微气泡发生器供气的臭氧气浮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溶气气浮是一种传统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微污染地表水净化和污水深度处理领域。通过加压或高速旋转的切割作用,将空气溶解到水中,然后溶气在常压下释放到水环境,会产生大量微气泡。微气泡与捕集了污染物颗粒的絮凝体结合,将絮凝体和水分离,实现污染物去除的目的。
与常规曝气装置释放出的气泡(气泡直径为毫米级别)相比,溶气释放器释放产生的微气泡直径为100微米以下,微米气泡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比如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很高的内部压力,很快的溶解速度以及很慢的上升速度。这也就使得微气泡中的活性物质容易与污水中的污染物结合反应,活性物质去除污染物效率会有很大提高。
臭氧的氧化能力极强,其氧化还原电位为2.07mv,仅次于F2,同时,臭氧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氧气,所以臭氧是高效的无二次污染的氧化剂。但是,传统臭氧处理技术在气液传质速率和利用效率方面不够高。由于溶气气浮技术具有前述优势,将臭氧氧化和气浮相结合,能有效提高臭氧利用效率和氧化能力。目前溶臭氧气浮装置有ZL2004100735004和ZL201110122083.8等。这些装置中的关键部件,就是微气泡发生与释放器。
微气泡发生装置分为压力溶气罐微气泡发生器、射流微气泡发生器和加压回旋微气泡发生器等。空气源臭氧发生器通过空压机供气,空压机从0.4-0.7MPa之间变化,由于其周期性变化,导致臭氧气浮装置溶气释放器末端压力稳定性差。不稳定的压力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臭氧微气泡直径随压力波动,时大时小,严重影响了臭氧气浮水处理效果。此外,臭氧往往同时供给给多个曝气头,存在流量和压力的双重不均衡,也使得臭氧气浮效率在反应器内分布很不均匀。
ZL2004100735004公布了配备压力溶气罐微气泡发生系统的臭氧气浮装置,气浮效果良好。但是,由于压力溶气罐的压力源为空压机,其压力经常在0.4-0.7MPa之间往复变化,使得整个系统中压力变化很大。释放器压力变化大,不均匀的压力变化使得气泡中位径发生变化,也会减少系统使用效率,因此,溶臭氧气浮系统具有稳定的压力十分重要。为保持系统稳定性,发明专利ZL201110122083.8公布了一种臭氧供气压力稳定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气浮反应器,采用顶部泄压,底部进气和侧面出气的特殊结构,获得稳压目的,但设备构造较复杂,效果一般。
北京本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臭氧微气泡发生器,采用射流方式,气-液混合物通过射流器进入反应器底部,产生臭氧空气混合气体微气泡,气泡平均直径为51μm。射流方式提供的很大水头,源于配备了较大功率的提升泵,在臭氧气浮过程中,希望微气泡缓慢上升与污染物进行反应,而射流出的高速气水混合流不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射流方式应用受到了限制。
加压回旋微气泡发生器,通过泵叶轮的高速切割作用,将臭氧空气溶解到水中。日本Kyowa工程公司开发的加压回旋微气泡发生器,采用自吸供气方式,回流水经过加压后在回旋加速器内呈旋转状态,吸入的气体与加压回流水在回旋加速器内混合、溶解,气液混合物以较高的速度由分散器射流排出,形成微米级气泡。与射流方式一样,存在耗能高的不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59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