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26691.7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6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潘春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春光 |
主分类号: | B28B23/02 | 分类号: | B28B23/02;B28B1/093;B28B11/24;B28B7/18;B28B7/00;C04B28/06;E02B13/00;E02B5/00 |
代理公司: | 南宁市来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5118 | 代理人: | 石本定 |
地址: | 5458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渠 过路 预制件 生产 方法 | ||
1.一种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与水渠预制件相同形状所需的模具,模具倒置摆放,从底部浇筑混凝土;
(2)在模具内侧上均匀喷涂上脱模油或垫上塑料薄膜;
(3)将制作好的钢筋骨架套入浇筑模具中,并调整好混凝土的保护层,所述的钢筋骨架的槽边按内、外受力情况配置受力筋,槽底按上、下受力情况配置受力筋,将配置的钢筋分解成可以加工的形状,然后焊接成单元构件,将若干个单元构件用纵向钢筋焊接连接形成渠槽的钢筋骨架,钢筋骨架上的两端分布单元构件较密,中间分布单元构件较稀疏且均匀;
(4)现场制作浇筑所需的混凝土;将混凝土从模具底部中间倒入,均匀向两端平摊,再使用直插式振捣器振动,振动 1~3分钟,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使混凝土密实结合,再对模具槽口上表面进行抹光;合上模具盖板;
(5)浇筑混凝土后的水渠预制件在现场养护,养护时·温大于500h·℃后即可拆边模,洒水养护时·温大于1500h·℃后可拆内模,拆内模后预制件集中堆放,养护时·温达2000h·℃以上时即可出厂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时·温为时间×室外温度,所述时间单位为小时,时间数值≥16的正整数,所述室外温度单位为摄氏度,室外温度取≥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包括端盖模(1)、模盖板(2)、模腔(3)、侧壁模板(4)和钢筋骨架;所述的侧壁模板(4)通过螺栓(5)固定于模腔(3)上;所述模腔(3)上套有钢筋骨架,模腔(3)两端上套有端盖模板(1),并用螺栓(5)连接固定,所述端盖模板(1)设有凸台(6),所述的凸台(6)为对接槽(12)的模型,浇筑后,在预制件的端面上形成对接槽(12);而模腔(3)顶面设有模盖板(2);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第二层构造钢筋(7)、第一层构造钢筋(8)、增力构造钢筋(9)和纵向钢筋(10),所述第二层构造钢筋(7)、第一层构造钢筋(8)与增力构造钢筋(9)连接构成单元构件,第一层构造钢筋(8)与增力构造钢筋(9)将第二层构造钢筋(7)夹于中间,若干个单元构件通过纵向钢筋(10)连接成钢筋骨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腔(3)采用钢板折弯焊接或冲压而成,钢板边缘使用角钢或槽钢作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腔(3)顶部设有两个对称的倒角,所述的倒角为45°或60°;下部设有两个对称的凸台,所述的凸台为支撑台(11)的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腔(3)的侧壁和侧壁模板(4)上均设有通孔,且该两个通孔相对应,浇筑时再用圆柱体将两个通孔连接,经浇筑后,制得吊孔(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粗细骨料60~70份、铝酸盐水泥10~20份、粒化高炉矿渣5~10份、粉煤灰5~10份、高效减水剂1~3份,所述的高效减水剂为酒精废液干粉加磺酸钙减水剂的重量比为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细骨料为河沙和石灰岩或花岗岩碎料的混合物,河沙和石灰岩或花岗岩碎料的重量比为1:1~1.5;所述河沙的细度模数为2.2~3.0,所述石灰岩或花岗岩碎料径为5~3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磺酸钙减水剂制备方法为将亚硫酸盐纸浆废液为原料,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8~10,通入空气在70~80℃下反应10~12h 后加入硫酸钾,在70~80℃下反应40~50min,过滤,干燥后即得磺酸钙减水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渠过路预制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制得的过路预制件对应配合安装有过路盖板(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春光,未经潘春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669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