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29009.X | 申请日: | 2017-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56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小野田祐介;小岩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航;王潇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电池组 | ||
1.一种电池组,具备沿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它们以在该排列方向上受到束缚力的状态被束缚在一起,
所述电池组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每一个,具备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非水电解液、以及与所述卷绕电极体的扁平形状相对应的长方体形状的电池壳体,
所述卷绕电极体,是在长条的正极集电体上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片状正极、在长条的负极集电体上具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片状负极、和将该片状正负极电隔离的长条的隔板片重叠在一起并在长度方向上卷绕而成的,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开路电压(OCV)为4.3V以上的高电位正极活性物质以及作为与该正极活性物质不同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无机磷酸盐,
所述卷绕电极体,在与卷绕中心轴正交的该电极体的横截面中,由位于两端的两个弯曲R部、和位于该两个弯曲R部之间的包含扁平的外表面的扁平F部构成,所述两个弯曲R部分别包含弯曲的外表面,
所述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在所述电池壳体中收纳有所述卷绕电极体和非水电解液的状态下,以该壳体内的所述卷绕电极体的扁平面彼此相对的方式排列,以在该排列方向上受到所述束缚力的状态被束缚在一起,
在所述卷绕电极体的所述横截面中,将连结了位于所述两个弯曲R部各自的外表面上的外侧弯曲顶点P的直线定义为扁平中央线L,将与该扁平中央线L正交的、穿过成为所述两个弯曲R部各自之中最内侧的正极或负极的内侧弯曲顶点V的直线分别定义为R部/F部边界线W,将从所述内侧弯曲顶点V到所述外侧弯曲顶点P的厚度定义为弯曲R部中心厚度D,并且将从所述内侧弯曲顶点V沿着所述R部/F部边界线W到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外表面S的厚度定义为弯曲R部边界厚度B,
此时,所述被束缚在一起的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每一个的D/B比为1.01以上且1.07以下,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
所述D/B比为1.01以上且1.04以下。
3.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于构建具备沿预定方向排列的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组,所述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在该排列方向上受到束缚力的状态被束缚在一起,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
具备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非水电解液、以及与所述卷绕电极体的扁平形状相对应的长方体形状的电池壳体,
所述卷绕电极体,是在长条的正极集电体上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片状正极、在长条的负极集电体上具备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片状负极、和将该片状正负极电隔离的长条的隔板片重叠在一起并在长度方向上卷绕而成的,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开路电压(OCV)为4.3V以上的高电位正极活性物质以及作为与该正极活性物质不同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无机磷酸盐,
所述卷绕电极体,在与卷绕中心轴正交的该电极体的横截面中,由位于两端的两个弯曲R部、和位于该两个弯曲R部之间的包含扁平的外表面的扁平F部构成,所述两个弯曲R部分别包含弯曲的外表面,
在所述卷绕电极体的所述横截面中,将连结了位于所述两个弯曲R部各自的外表面上的外侧弯曲顶点P的直线定义为扁平中央线L,将与该扁平中央线L正交的、穿过成为所述两个弯曲R部各自之中最内侧的正极或负极的内侧弯曲顶点V的直线分别定义为R部/F部边界线W,将从所述内侧弯曲顶点V到所述外侧弯曲顶点P的厚度定义为弯曲R部中心厚度D,并且将从所述内侧弯曲顶点V沿着所述R部/F部边界线W到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外表面S的厚度定义为弯曲R部边界厚度B,
在所述电池壳体中收纳有所述卷绕电极体和所述非水电解液的状态下,以与构建所述电池组时相同的条件,在从与该卷绕电极体的扁平面相对的壳体侧面的外侧向所述扁平面的方向上施加束缚力时,
D/B比为1.01以上且1.07以下,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以与构建所述电池组时相同的条件,在所述扁平面方向上施加束缚力时,所述D/B比为1.01以上且1.04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900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