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35678.8 | 申请日: | 2017-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2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柳言国;刘晶姝;龙媛媛;刘丽;孙振华;陈凯;李彬;刘瑾;谭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37223 | 代理人: | 张雯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在线 检测 介质 腐蚀 常压 方法 | ||
1.一种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9)以及设置在罐体(19)内的安装架、固定检测模块和悬浮检测模块(11),安装架竖向设置在罐体(19)内,且安装架上设有用于安装在罐体(19)上的紧固机构,固定监测模块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固定监测模块安装在安装架上,悬浮监测模块(11)也设置有多个,悬浮监测模块(11)通过软绳与安装架或固定监测模块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紧固机构包括上安装件(1)以及水平设置的多根固定杆(2),上安装件(1)同轴设置在安装架上侧,多根固定杆(2)环绕上安装件(1)间隔均布,且多根固定杆(2)与上安装件(1)螺纹连接,多根固定杆(2)支撑在罐体(19)的出气口(1901)内或担放在出气口(1901)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架由多根同轴设置的安装杆(5)拼接而成,每相邻的安装杆(5)通过连接套(4)可拆卸的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监测模块包括安装盘(6)以及安装盘(6)上的挂片,安装盘(6)的中部套设在安装架上,挂片环绕安装盘(6)的轴线间隔均布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盘(6)的中部设有装配孔(602),安装盘(6)通过装配孔(602)套设在安装架上,装配孔(602)内设有向内的限位台(603),安装架侧部设有与限位台(603)相配合的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浮监测模块(11)包括悬浮球(16)、配重块(15)以及挂片,配重块(15)的上侧与悬浮球(16)相连,下侧设有用于安装软绳的连接部,挂片有环绕悬浮球(16)的球心间隔均布的多个,多个挂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其特征在于:环绕所述的悬浮球(16)间隔均布有多个挂片耳(17),多个挂片耳(17)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挂片耳(17)的上对称安装有两个挂片。
8.一种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能够在线检测介质内腐蚀的钢质常压储罐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悬浮检测模块(11)包括多个挂片,每个固定检测模块也包括多个挂片,且挂片与罐体(19)采用相同的材质制备;
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罐体(19)内不同相区界面设置悬浮检测模块(11),在罐体(19)的各个相区内设置固定检测模块;
步骤(2),当试验时间t达到1~8个月后,将悬浮检测模块(11)的挂片和固定检测模块的挂片取出,并去除无效挂片;
步骤(3),每个相区和每个相区界面均选取多个挂片,分别获取每个相区和相区界面对应挂片的平均腐蚀速率和最大点蚀速率;
最大点蚀速率即为最大腐蚀坑深与试验时间t的比值,单位为mm/年,其中最大腐蚀深度即为挂片腐蚀坑深的最大值;
平均腐蚀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
其中,V为平均腐蚀速率,单位为mm/年;为同一相区或相区界面的多个挂片的平均失重,单位为g;S为单个挂片的暴漏面积,单位为mm2;
步骤(4),根据挂片的最大点蚀速率和平均腐蚀速率预测罐体(19)的腐蚀等级,并采取对应的治理措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体(19)包括水罐罐体或原油储罐罐体,水罐罐体对应的试验时间t为1~3个月,原油储罐罐体对应的试验时间为6~8个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无效挂片包括位于同一相区或相区界面的最大失重差异超过平均失重值40%的挂片,以及安装部存在严重的缝隙腐蚀的挂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3567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