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精度电机驱动式接线卡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39478.X | 申请日: | 201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31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黄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海燕 |
主分类号: | H01R4/00 | 分类号: | H01R4/00 |
代理公司: |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 代理人: | 周绪洞 |
地址: | 31805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精度 电机 驱动 接线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精度电机驱动式接线卡位装置,针对现有线束断开维修方式,采用两个卡位圈(3)分别固定套设在其所对应线束(1)的外绝缘包裹层表面,实现卡位圈(3)针对对应线束的固定作用;并采用各根伸缩杆(4)分别连接两卡位圈(3),实现两卡位圈(3)基于伸缩套筒(5)和各根伸缩杆(4)的相对移动;同时通过所引入的测距传感器(6)针对两卡位圈(3)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监测,基于线束预设状态下、两卡位圈(3)之间的间距,基于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8),针对设置于两卡位圈(3)之间电控电机伸缩杆(7)进行智能控制,避免两卡位圈(3)之间线束部分被拉伸,保证了线束(1)的实际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精度电机驱动式接线卡位装置,属于线束接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线束即用来传输电能、信号的线材,随着现代化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能、信号、信息的传输无处不在,线束的应用更是广之又广,但是在线材、线束的普遍使用中,诸如线束、线材的损坏是常有的事情,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及时进行维修,这其中又以线束的断开最为常见,但是整根线材的更换将是巨大且繁重的工程,因此维修人员通常采用的是针对线束断开的端部重新对应连接起来,并缠绕绝缘胶布进行包裹,如此完成线束的维修,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线束本就是柔性结构,对于断开重新连接的部分更是相对脆弱,因此,重新连接起来的线束部分在继续的实际使用中,很有可能因外界的拉伸带来再次的损坏,这就是形成了坏了修,修了再坏的恶性循环当中,大大影响了线束所连器件的实际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现有线束断开维修方式,引入全新设计工装结构,能够针对线束断开维修部分实现加固稳定作用的高精度电机驱动式接线卡位装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电机驱动式接线卡位装置,用于针对彼此对接的两根线束实现加固作用,其中,两根线束的规格相同,两根线束的对接位置采用绝缘胶布缠绕包裹;包括伸缩套筒、两个卡位圈、电控电机伸缩杆、至少四根伸缩杆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测距传感器、电机驱动电路;电控电机伸缩杆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测距传感器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电控电机伸缩杆进行供电;其中,缠绕包裹两根线束对接位置的绝缘胶布,覆盖两根线束外绝缘包裹层上、分别面向彼此对接位置的端部,定义两根线束该端部之间沿线束路径的距离为a;两个卡位圈的结构彼此相同,两个卡位圈与两根线束分别一一对应,其中,各个卡位圈的内径分别与其所对应线束的外径相适应,各个卡位圈分别固定套设在其所对应线束的外绝缘包裹层表面上,两个卡位圈之间沿线束路径的距离大于或等于a,且各个卡位圈分别所套设在其对应线束上的位置,相对其对应线束不发生相对移动;伸缩套筒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伸缩套筒的最大长度小于或等于两个卡位圈之间沿线束路径的距离,伸缩套筒两端的敞开端的内径与卡位圈的外径相适应,伸缩套筒两端的敞开端分别套设在两个卡位圈的外周上,两个卡位圈之间的线束部分贯穿伸缩套筒;各根伸缩杆的结构彼此相同,伸缩杆的最大长度小于或等于两个卡位圈之间沿线束路径的距离,各根伸缩杆位于伸缩套筒内,各根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卡位圈上彼此相对的两侧面,且分别对于各个卡位圈,卡位圈上与各根伸缩杆端部相连的各个位置彼此呈中心对称,两个卡位圈分别所在面彼此平行,各根伸缩杆所在直线分别与各个卡位圈所在面相垂直;电控电机伸缩杆上电机底部与电控伸缩杆顶端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或等于两个卡位圈之间沿线束路径的距离,电控电机伸缩杆位于伸缩套筒内,电控电机伸缩杆的电机底部与其中一个卡位圈上、面向另一个卡位圈的侧面固定连接,电控电机伸缩杆上电控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各根伸缩杆相平行,电控电机伸缩杆上电控伸缩杆的顶端与其所面向另一个卡位圈的侧面相连接;控制模块、电源、测距传感器和电机驱动电路位于伸缩套筒内,测距传感器设置于其中一个卡位圈上、面向另一个卡位圈的侧面上,测距传感器上测距端指向另一个卡位圈,且测距传感器上测距端指向所在直线与各根伸缩杆相平行;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电机伸缩杆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电机伸缩杆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海燕,未经徐海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394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