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39876.1 | 申请日: | 201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7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肖杰;宫晓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43 | 分类号: | G02F1/1343;G02F1/13;G02B2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84 | 代理人: | 张婧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狭缝 光栅 立体 显示装置 及其 校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主流的裸眼立体(3D)显示设备通过在常规显示面板上叠加光栅,该光栅能够向不同方向折射图像,让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从而让使用者看到3D影像。为了获得较好的3D显示效果,在进行裸眼立体显示时,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需要有精确的配合。
目前,在裸眼3D显示设备上,液晶狭缝光栅应用较为广泛。而为有效避免锯齿、小彩纹、视区压缩等现象,提升分辨率,液晶狭缝光栅普遍采用竖直电极结构设计,驱动电极的宽度以及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都是确定的,因此,在驱动电极的作用下,液晶狭缝光栅启动时用于分光的遮光部和透光部也是确定的,如此,为实现光栅和显示面板的精确配合从而获得较好的3D显示效果,对裸眼3D显示设备装配过程中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的贴合精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为满足立体显示效果需求,一般要求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贴合匹配的偏差在10微米(um)的范围内。这就对贴合设备的工艺条件以及工艺控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投入成本巨大。并且一旦贴合出现偏位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分光效果,无法达到较好的3D显示效果,进而无法投入使用,造成成本和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狭缝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第二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极结构,
第一电极结构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每一驱动电极组包括至少两层驱动电极层,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之间设有绝缘层,每一层驱动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驱动电极,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设有间隙部,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的驱动电极与间隙部相对设置;
每一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透光部,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相应改变。
另外,可选的,分别位于相邻两层驱动电极层中的近邻的两个驱动电极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使得能够在增加驱动电极的宽度和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同时不会造成漏光。
另外,优选的,各重叠区域宽度相等。
另外,可选的,重叠区域小于3微米,防止重叠部分的驱动电极相互感应,引起电场变化。
另外,优选的,重叠区域小于1.5微米。
另外,可选的,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20微米,能够保证改变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的精度。
另外,优选的,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15微米。
另外,可选的,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小于15微米。
另外,优选的,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小于10微米。
另外,可选的,驱动电极层设置为两层,驱动电极的中心线与相邻电极层中与驱动电极相对设置的间隙部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另外,可选的,驱动电极层设置为至少三层,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间隙部的宽度。
另外,可选的,驱动电极连接电压驱动电路,电压驱动电路向驱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其中,各驱动电极通过电极引线独立连接于电压驱动电路。
另外,可选的,电极引线的末端设有引线端子。
另外,可选的,第二电极结构包括面电极;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另外,可选的,第二电极结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条形电极;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条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398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线
- 下一篇:胎肩垫胶供料装置